作者:東山彰良
出版社:圓神
ISBN: 9789861335780
說實話,這本書不是我的菜,在新聞上看到相關訊息時壓根沒打算要去看。後來看到新書上市的宣傳口號:「直木賞評審一致投票通過」,才讓我產生了興趣──大家都知道自古文人相輕,要讓一個文人同意你的觀點已屬不易,更何況是一群嘴砲(喂)全體一致通過,同意選這本書當首獎,這比路上撿到一億還難啊!基於好奇,我就向一位手上有書的人借來看了。雖然看書之前已經知道作者是台灣人(本書的另一個賣點:台灣人得到日本直木賞),不過印象中他從小就移民到日本去,因此翻開之前我並不認為裡面會包含太多本土元素,可是一翻開之後馬上就發現:我錯了,這本書滿滿的都是在講台灣啊啊啊啊啊!
本書是以戰後台灣為背景創作的推理小說,比起市面上日系推理的慣用手法──利用架空或是大量文字鋪陳線索──來推動劇情,它更著重於歷史的描寫。主角的祖父是一位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老兵,故事則從祖父被殺害開始,把當時台灣的文化背景、重大歷史事件融入其中,帶讀者回到過去那段時光,同時也把破案線索藏在層層史實之下,最後真相揭曉時,雖不致大吃一驚,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因為裡面雖然沒有任何懸疑驚悚、故意排佈的鬼神傳說或嚇人情節,但配合故事脈絡與背景,所有主支線收得完美無缺,的確有資格成為評審一致推薦的首獎之作。
由於台灣意識抬頭,現在我們總是很注重原住民、台語、客家等等本土文化,相反的,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另一個族群──榮民,或稱作老兵──卻仍然沉默無聲。他們不屬於任何一邊,台灣本土文化和他們無關,外省統治階級的特權似也與他們無涉,他們置身其中,卻只有在選舉時才在群眾面前有一席之地。不可否認,當時來台的國軍素質良莠不齊,有不少是土匪強盜出身,並非正班黃埔子弟,而主角的祖父正是這種介於其中的存在。在主角心目中,祖父是一個草莽英雄,他和他的兄弟出生入死、有福同享,對兄弟的遺孤無微不至照料,把他扶養成人,就像我們對所有榮民的印象一樣,至情至性、有情有義,因此當主角發現祖父被殺害時,那份憎恨與不解,過了這麼多年那份憤怒仍無法釋懷,是可以理解的。
但隨著時序轉移,主角為了查探殺害祖父兇手而到處訪查線索時,卻又看見了外人眼中祖父的另一面──小氣、暴躁、刻薄──從本省人口中說出的評語,除了暗示當時省籍之間的衝突外,其實也充分表達了外省人的群聚特性,以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潛意識。當然這裡面又隱含了很多歷史因素──外省人認為本省人心懷日本,將抗戰時期對日本的仇恨轉移到本省人身上、二二八事件、以及本省人(此時的台灣青年泰半受過教育,也接觸過許多西方思想,相較於當時隨國軍撤退來台、有相當比例文盲的外省人,自然是較有國際觀念得多)對外省人某些理盲行為的震驚反感──身處台灣的人對這種說不出口感覺可說不陌生,書中雖未明白點出,但可以說是一種不寫之寫,內中所包含的文化衝突,只要是台灣人相信都了然於心。
而整本書最後的翻盤,除了揭示兇手身分,也包含主角祖父陳述的故事真實性。在主角的心目中,祖父是一個有情有義、養大老長官遺孤的好漢子,但當他為了找出祖父被害真相,而回到祖籍地時,卻意外發現祖父隱藏起來沒說的另一段故事,至此,前面作者花了整本書鋪陳的被害人,形象才算是完整立體──他不是聖人,但也不是絕對的惡,只是一個和你我一樣,在變動世代掙扎要活下去的小人物。
本書雖標榜是推理小說,但事實上歷史成分遠大於推理,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他為不懂推理世界的讀者(對就是我)開啟了另一扇可能之門:推理不一定要很驚悚,不一定要套用鬼神傳說,不一定要玄怪、不可思議的手法(如我一般的讀者提到推理,想到的不外乎金田一、柯南),它也可以結合其他元素,甚至淡化犯罪手法,著重於情節鋪陳。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事實上都認為自己在看故事,甚至說看著自己的回憶(我是台灣人嘛),思及犯人身分以及犯罪手法的時間很少(當然也是因為沒這習慣啦),直到結局揭曉的一刻才想起來自己是在看推理小說,對我來說是個很新鮮的體驗。
最後,身為台灣人,當然也是要推薦這本小說,這是在寫台灣的故事,一個常被我們忽略遺忘、即將凋零的族群的故事。不管如何,我們不能否認他們曾經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和我們一樣也為這塊土地貢獻他們最精華的人生片段。最後還是要佩服一下作者,雖然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台灣,但《流》裡面描寫台灣種種情節真的絲絲入扣,本地人讀起來毫無違和感,想必是做了不少功課。看完這本書之後好一段時間,突然覺得先前看的一些作品瞬間黯然失色,而且其實沒想過要打心得的,因為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很複雜、難以形容(結果最後還是打了),結局部分照例保留,希望能給尚未閱讀的人帶來驚喜,這是我今年到目前看到最好的作品,也推薦給看到這篇文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