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來了.jpeg

MIT 台灣誌的導演麥覺明所執導拍攝的野生動物紀錄片,當時看到預告就想進場,但有點忘記是什麼原因不得不放棄,終於在串流上補完了。

一向以影像為觀眾介紹台灣山岳之美的 MIT 台灣誌導演麥覺明這次與黑熊媽媽黃美秀合作,用十一年時間紀錄黃美秀走踏台灣高山、調查紀錄台灣特有亞種台灣黑熊的身影,本來以為片名是基於綜藝或流行梗而取,看完後才知道「黑熊來了」四個字是呼喚所有參與者聚集到一起的暗號:黑熊來了,大家各就各位準備紀錄。

台灣黑熊與黃美秀的故事網路上都有資料,就不野人獻曝,單純寫點觀影心得。對片中覺得最有趣的一點,大概就是黃美秀從國外學成歸國、使用在國外習得的技術卻捕捉不到台灣黑熊的足跡時,布農族的耆老告訴黃美秀的話:國外的熊都很笨,你用那些方法抓不到台灣熊的。那時候看了覺得很好笑,仔細想想也是,畢竟台灣是海島,每個物種分配到的生活面積本來就比較小,能生存下來的個體自然要比別人狡猾、機敏,布農族耆老與黑熊鬥智過程的精彩程度當然也是國外比不上的。但即使是如此聰明機靈、絕對不會上第二次同樣當的台灣黑熊,卻還是躲不過被非法陷阱斷掌的命運,黃美秀與黑熊結緣多年,將黑熊當成家人,當然對牠們的處境也感同身受,片中紀錄野外獵捕黑熊紀錄的片段,獵捕到的黑熊幾乎都斷掌,這讓她打從心底感到難過、甚至哽咽,雖然以黑熊的角度可能會認為這是大自然生存考驗的一部分,但從人的角度卻不是這麼回事,看到的時候真的是很希望非法陷阱能夠不要再出現了。

除了被成功捕獲的母熊,片中另一隻強健的黑熊「熊吉拉」更讓人印象深刻,牠不僅多次突破研究團隊設下的陷阱吃掉各種充當誘餌的食物,還讓攝影團隊用光紀錄儲存裝置,使研究小隊中本來因為取得豐碩成果而振奮的年輕隊員初嚐挫折,當攝影團隊為了補給決定先行下山、又被「黑熊來了」的暗號喚回時,我本來在心中希望他們找到的不是熊吉拉、或者真的是熊吉拉牠也能成功逃脫,當然不是什麼幸災樂禍的心態,只是希望這個幾乎是大自然挫敗人類的象徵能保持牠優雅勝利的姿勢告訴人類:是你們屬於自然,而不是自然屬於你們。但是後來看見研究團隊在大雪山救助另一隻因為牙齒發炎而生病的黑熊時,突然又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內心戲很多,如果科技能用在好的地方,那我們也算是對世界有一點幫助,至少是與環境共生而非對立。

除了台灣,片中還訪問到在馬來西亞保育馬來熊的黃修德博士,馬來熊與台灣黑熊一樣都是亞洲黑熊亞種,也都是易危物種,片中可以看見台灣黑熊與馬來熊極其相似的生活困境——但我個人認為馬來熊的生存要較台灣黑熊嚴峻,因為這幾年台灣的環保意識抬頭,對原生物種諸如石虎、台灣藍鵲、黑鳶等野生動物的保護較以前完善,再加上台灣也比較幸運,有成功轉型成工業加工出口的經濟模式,對破壞自然取得經濟成長的依賴變小,這些都是野生動物保育的利多;而在片中可以看到為了經濟成長,馬來西亞人還是不得不砍伐原始林、種植橡膠等經濟作物,這對仰賴雨林生存的馬來熊以及其他熱帶雨林生物威脅較大,而且看到婆羅洲雨林被這樣大量砍伐,就覺得今年夏天熱成這樣根本是人類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但不管是哪邊,其實黑熊的數量都已不多,如果不及早保護,牠們可能會步上度度鳥的後塵,消失在我們的生命中。

紀錄片的最後以前幾年廣受關注的南安小熊野放作結,黃美秀為了讓南安小熊能在野放後適應野外生活費煞苦心,雖然後來在小熊身上的追蹤器掉了,沒辦法知道牠的後續狀況,不過還是祝福牠在野外平安快樂,不再有被斷掌的危機,也希望牠能循著青剛櫟的果實,找到回家的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