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新貼,雖然是兩百年前的文章,但是我愛上阿摩的開始啊XD

莎士比亞對西方文學的影響不須我多說,而華人世界中翻譯莎士比亞最有名的兩位,一個是梁實秋,另外一個就是朱生豪,而朱生豪又可以算上是最早的華文翻譯者。

朱生豪是民初人,和其他民初知識份子一樣,他擁有相當深厚的國學基礎(相信我民初就是一個走在路上都會撞到國學大師的年代),也接受西方知識教育,身處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時空之下,讓他擁有融會東西的機會;此外,由於清末列強的欺侮,朱生豪也有很強烈的愛國心,凡此種種,都是他著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背景。

梁實秋與朱生豪的翻譯差別在哪裡呢?簡單來說梁是直譯,而朱生豪由於國學底子的關係,對莎士比亞的作品多採意譯。打個比方來說,西方有句諺語叫做「Do'nt  cry  for  the  breaking  milk」,梁實秋會直接翻成「不要為了打破的牛奶哭泣」,若是朱生豪來翻,這句話就會變成「覆水難收」。由於這種意會的翻譯方式,朱生豪版本的莎士比亞一直都是戲劇系的首選參考書,因為這種貼近人物心境的文字更有助於表演者更快融入情境。但是這種翻譯方式有好有壞,例如莎士比亞原著中的某些文句,朱生豪認為會造成中文的不通順,或是不重要沒有翻譯的必要,他就會跳過去,或是濃縮、精練翻譯文字,這對想看完整版莎翁文集的人來說或許會是個硬傷,在這方面梁實秋就中規中矩,所以哪個版本比較好個人是認為見仁見智,端看個人需要作抉擇。

接下來就要談到朱生豪為什麼要翻譯莎士比亞?可以說是文青的愛國心作祟。有個日本人曾經說過,中國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地方,因為他們連一套莎士比亞的翻譯都沒有。中日關係自清末以來就非常緊繃惡劣,這句話傳進了朱生豪的耳朵,就讓他下定決心,著手翻譯莎士比亞。

可惜事情沒有這麼順利,翻譯的過程中中日戰爭開打,當時上海可以說是中國版的重慶南路,許多出版社、印書館都聚集在那一帶,朱生豪當時人也在那裡。上海淪陷後,朱生豪的譯稿全數焚於戰火──順便講個題外話,印書有個過程叫做製版,當時使用的是金屬製版(好像是銅還是什麼,這我有點不確定),那時候沒有電腦保存技術,版就等於實體版的書籍檔案,所以在印完書後會被保存,以待下次加印(出版的黃金年代)。淪陷後所有出版社的金屬版全數被日軍徵收,拿去製造砲彈,這也導致早期許多稀有書籍版本消失。

回到朱生豪,譯稿被焚毀之後他並不灰心,逃難到安全區之後他從頭開始,再次翻譯莎士比亞,就在小有所成時,稿件又再次被戰火毀掉,然後他又逃難、重譯,如此重覆。但是朱生豪的身體這時候出了狀況,最後的那段歲月他幾乎是在病塌上抱病譯稿,可惜天不從人願,就在即將功成之際朱生豪病逝,得年32歲,未將莎士比亞全部譯完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遺憾。

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心中百感交集,曾經醞釀要紀錄下來,但那時正處於低潮,所以才拖到現在。時間延宕日久,有些地方的記憶已模糊,若有什麼地方不對,請用溫和字句輕輕指正,我這個人很玻璃心。

除了翻譯之外,據說朱生豪還是一個相當浪漫的人,非常會寫情書,他的妻子也收過他許多文辭並茂的書信。中國有出版社把這些情書結集出版,我雖想一窺,可是台灣好像沒有人買版權,無緣得見,等我哪天心血來潮再怒收簡體版好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朱生豪 莎士比亞
    全站熱搜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