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戲偶館 (2).JPG

布袋戲推廣文(?),因為我忙著錄影沒有拍很多照片,到時候可能要看影片回憶整個參觀過程了(炸)

台北偶戲館就在雷亞概念店附近,走路大概二十分鐘,從京華城旁邊彎進去就到了,不過入口不是在大路上,旁邊還有幾個建築擋住,經過的時候要留心才不會走過頭。館方大概也知道問題在哪裡,在外面做了一個很大的看板掛著,原則上不要發呆或剛好看旁邊是不會錯過的。

台北偶戲館裡面主要介紹三種台灣比較常見的傳統偶藝術:布袋戲、傀儡戲與皮影戲的演進與發展,進去要先買票,不過因為是國家機構所以很便宜,全票也才50元而已。附帶一提這裡和博物館等藝術空間一樣週一休館,記得要避開不然會白跑一趟。

這是櫃台旁擺的戲偶:

台北戲偶館 (5).JPG

 

一進去第一區為布袋戲區,當然免不了介紹布袋戲的來源與演變。比起其他兩個技藝,布袋戲算是轉型得比較成功而廣為年輕人接受的傳統藝術,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推手當然就是虎尾的黃家,一開始是黃俊雄將布袋戲搬上電視螢光幕,創下90以上的收視率,也讓「金光布袋戲」變成布袋戲史上的一個專有名詞(這時期指的是利用大量特效製造誇張聲光效果的表演方式);繼續接手的黃強華(綽號十車書,負責編劇)、黃文擇(八音才子,負責配音)兩兄弟則搭上當時的錄影帶風潮成功轉型,在多年的創新嘗試與努力下,慢慢將布袋戲變成許多台灣年輕人喜歡的休閒娛樂(當然我中華民國大陸淪陷重災區也有迷之版本可以看→這傢伙最近YouTube中毒),為傳統技藝保留一絲命脈。

 

霹靂的全盛時期龍圖霸業、圖騰,還有當時的人氣角色:

台北戲偶館 (14).JPG

 

早期社會識字率不高,戲曲除了風花雪月,還背負了傳遞傳統美德的責任,不管是京劇、崑曲還是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都有所謂教導忠孝節義、民俗歷史的回目,用說唱的方式傳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忠臣孝子的觀念,也因為戲曲深入社會每個階層,所以常被統治階層當作宣傳政令的工具。以台灣的狀況來說,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期間,布袋戲就曾演出過宣導皇民化的曲目;而在國民政府轉進台灣之後,由於黃俊雄的金光布袋戲在電視台獲得了極大成功,當然也是有關當局不會放過的宣傳工具。以史艷文來說,戒嚴時期他的父親名字就被改成「中國強」(原始設定為明朝將領史豐洲),目的就是要宣傳反共抗俄(這裡只顧著拍攝所以沒有照片)。

逛完了演進區接下來就是戲曲的傳統文化,和其他行業一樣,戲曲也有自己的守護神,布袋戲的守護神有兩個:田都元帥、西秦王爺,通常是擇一祭祀或是兩者皆拜。傳統布袋戲的宜忌很多,包含開演前要念咒語、拜拜、放鞭炮,要掛上蘿蔔、柑橘求好彩頭等等,複雜程度是不輸給演藝本身的。而有看過霹靂布袋戲的人都知道,黃文擇在配音時如果遇到了和「蛇」這個字相關的台詞──比方說「打草驚蛇」,他的配音以及字幕都會改成「打草驚邪」,這可不是錯字雖然字幕的錯字很多,而是一個保留到現在的傳統禁忌:台灣布袋戲以北管為主流(這後面會細講),主要祭祀西秦王爺,相傳西秦王爺曾經被蛇咬到幾乎致死,所以非常怕蛇,為了避免演出之際把庇護神嚇跑,戲中出現蛇的相關台詞都會以別字替代,也是現在比較廣為人知的戲曲宜忌之一。

 

野臺戲開演前會用來討吉利的物品:

台北戲偶館 (29).JPG

 

最後來到的是布袋戲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後場。所謂的後場是對比前場(戲台)而言,戲曲上演時觀眾都會緊盯著戲棚,然而能否適時用音效為台上故事情節增添色彩,以收畫龍點睛之妙,端看後場樂隊的功力與戲班的默契。布袋戲的音樂流派分為南管和北管,後來北管漸漸占上風變成主流,野台戲時期後場的音樂當然是實打實現場演奏,到了錄影帶時期,戲是在攝影棚內拍攝後再加上後製剪接完成,此時的音樂就變成使用唱片代替,之後霹靂甚至還替每個角色配置了屬於它們的文戲武戲專用曲,也是戲偶偶像化的開端;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早期台灣版權觀念不發達,霹靂很多音樂都是借用國外名曲,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狀況了。

 

史艷文後場黑膠唱片:

台北戲偶館 (13).JPG

 

離開布袋戲區,接著就依序進入傀儡戲區以及皮影戲區。為求創新,台北戲偶館也會不定期展出一些比較現代的、與偶相關的創作展,由於另外兩個傳統藝術我比較不熟悉,所以就不多作文章了,但是我有拍攝影片,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進去看看。在放上影片之前有幾個重點要先說明:

1.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做正式影片(以前有玩過但沒有正式弄出來),所以它很陽春,本來想上字幕可是聽打真的頗花時間又增添難度所以這次先放棄(掩面)。

2.因為是第一次拍攝頗緊張,很多地方有講錯,會在講錯的地方用字幕更正。

大概是這樣,以後也會努力進化的。剪片真困難啊(哭)。

arrow
arrow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