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西城物語 (2).JPG

再次參加5月的故事小旅行,這次要說的是台北西門的演變與歷史。

影響土地變遷的關鍵是人,台北也不例外。清領時代的台北本來是有城牆的,還有一個整座台北城最壯觀的西城門,只是後來日軍進城,為了都更都市計畫,把城牆和城門都拆掉了。這麼說來,為什麼現在台北市還能看見城門遺址呢?因為當時日本人拆了第一個、也是最華麗無雙的西城門之後,立刻引來當初出錢出力建造西門的艋舺鄉紳抗議,剛接收台灣、統治權力還不甚穩固的總督府為了避免引起民怨,決定轉彎改變政策,只拆除城牆,於是乎其它幾個城門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至於為什麼台北城有五個城門?那又是另外一個很長的故事了(說來說去就是懶得打)。

離開起點西門,接下來看到的是台北中山堂。雖然現在看起來中山堂外表髒髒的又不起眼,但當年它可是台灣重要的政治中心。清領時期的中山堂原址是布政使司衙門,是行政權力的中心,日軍進城、新的總督府(就是現在的總統府)還沒蓋好之前,這裡也曾是總督的辦公室;到了二戰結束、冷戰時期,中山堂又搖身一變,成了國民政府接待外賓的場所。順帶一提,中山堂內部的仿巴洛克式樑柱,在建設時無可避免的放上了有日本權勢象徵的浮雕,國民政府來台後,為了洗掉這些符號,將樑柱上的裝飾都換成了梅花,建築名稱也從原本的「台北公會堂」改成了現今政治意味濃厚的「中山堂」。

台北西城物語 (3).JPG

至於這座台北大會堂,為什麼不像同時期日治建築一樣金碧輝煌、紅的喜氣高調華麗,反而看起來舊舊髒髒的呢?這就要從它的建築師井守薰說起。話說日治時代在台灣各地玩蓋蓋樂玩得最高興的建築師有兩個,一個是台灣總督府的設計師之一森山松之助,另一個就是井守薰。有別於其他建築師喜歡巴洛克華麗式建築風格,井守薰生性低調,設計都以實用為主,這種土黃色的牆面有個別稱叫做「防空色」,使用這種顏色的建築因為不會反光,所以從空中往下看是看不到的,或許這也是中山堂二戰時能躲過台北大空襲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著繼續往城中移動,來到了因為時間過太久我已經忘記在幹嘛的合作金庫建築:

台北西城物語 (5).JPG

因為想不起來了所以就放一張照片帶過吧(喂)!

離開合作金庫,接下來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棟不知道做什麼用的全白建築:

台北西城物語 (6).JPG

雖然有一陣子我很常經過這裡,但從外觀真的看不出來這到底是做啥用的。這個地方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的原址(雖然照片沒拍到,但總統府就在旁邊),蒐羅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1945年的台北大空襲,盟軍以台灣總督府為主要攻擊標的,連帶附近相關建築也跟著遭殃,近在咫尺的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當然也不能倖免,難逃全毀的命運;幸好當時的圖書館館長預見到戰爭會將珍貴文物損毀,事先就先將館內的重要文獻撤離到當時還很荒涼的新店一帶,所以文物都保存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戰時物資缺乏,汽油也受到管制,在根本不可能用汽車運送書籍的情況下,館長想出了替代方案:牛車,用這種土法煉鋼的方式一箱一箱將文獻運出,也因為他的堅持,才讓我們現在有很多資料可以追溯當時的社會文化、風俗民情。

看完圖書館遺址,鏡頭一轉來到對面,就可以看到大家都很熟悉的台灣總督府,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

台北西城物語 (7).JPG

說到這個總督府,真的是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完的(簡單來說就是累了不想打字)。其中比較有趣的應該屬於總督府建設時的小秘密,這部分直接開傳送門:【搭乘捷運遊台北】總統府:日籍建築師的戰場,台灣政治圈的心臟,讓專家仔細解說,就不野人獻曝了。

比圖書館還幸運的是,台北大空襲之後,建築外觀雖有受損,不過總督府的大部分主體還是完整保留了下來。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人民為了表達對祖國(對我沒打錯,戰後台灣人民對回歸是歡欣鼓舞的)的孺慕之情,由地方鄉紳募資修復總督府,並改名為「介壽館」,意即祝蔣介石長壽之意,至於後來的二二八、白色恐怖,一直到2000年政黨輪替、陳水扁將介壽館改名變成總統府等,那又是另一個很長的故事了。

在總統府旁邊的建築,除了已經消失的總督府圖書館,還有另一棟國史館。

台北西城物語 (9).JPG

國史館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遞信部,也是由森山松之助設計,戰後改為交通部,幾經沿革如今又成了國史館的所在地(本來我也不知道,但聽說原來國史館是有開放參觀的,裡面有很多總統文物、常設與期間限定特展,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時間進去看看)。國史館正門口有非常先進的、在電影裡才會看到的自動升降式鐵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相傳當年曾經有位卡車司機,由於對政局不滿(還是其它原因,因為活動的時間太久真的忘了抱歉),於是在某天駕著貨車衝撞國史館,幸好當時沒有造成嚴重傷亡;自此之後國史館大門前便裝上升降式鐵柱,就是為了避免相同的衝撞事故再次發生。雖然了解建築物背後的歷史變革很有意思,但聽這種小花邊也是另類享受,正經八百的東西寫得專業的人很多,所以我記錄八卦、聊備一格就好啦(喂)!

活動的最後一站是西本願寺:

台北西城物語 (13).JPG

台北西城物語 (14).JPG

西本願寺就是日本的那個西本願寺,1895年隨著日軍一起前來台灣傳教,並且在這裡建設他們的據點。戰後由於大批中國移民進入台灣,西門充滿違建,在某次大火之中西本願寺本堂被燒燬(當然戰時此地也有被轟炸,現在看到的鐘亭也是後來重建的,裡面掛的鐘也不是原本的鐘),只剩下水泥基座保留下來,供後人遙想懷念。

參觀這些舊建築的同時,不禁羨慕起這些日治時期的建築師。可以想見在當時還是一片平野的台灣,他們到處蓋蓋蓋,雖然生活條件沒有很好,但是看到設計圖一一具現成真品時,那種成就感以及可以一展長才的興奮,一定是無法用言語可以形容的。此外,除了這些地方,日治時期還有很多重要建設,像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成立、台灣鐵路的鋪設等等,戰後國府接收台灣時,這些公營事業很大一部分(好啦其實是全部)都成為行政長官公署的財產,換句話說,在我們將意識形態一分為二、讚揚某些事情時,也不要忘記,這些建樹並不是無中生有突然蹦出來,而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開出美麗的花朵;而現在擁有這個有形無形資產的人是我們,摒棄非左即右的成見,好好的去深入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或許在未來,我們就能找到一條超脫對立之外的前進道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西門町
    全站熱搜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