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廉.馬奇
譯者:王欣欣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ISBN:9789866272462
意外之下找到的書,看完後只覺得:外國人真的很擅長這種日常驚悚的描寫。
故事情節簡述如下:潘馬克太太有個幸福美滿的家,一個愛她的丈夫,以及一個乖巧懂事的八歲女兒蘿達,但那個夏天,這一切全部崩毀:蘿達就讀的奉恩小學每年都在夏末舉辦野餐,今年的野餐卻發生了學生溺斃的不幸事件。看似單純的意外事故,卻透露著各種不尋常的訊息:奉恩小學集體集資為過世學生獻上的花環獨缺潘馬克太太一家、野餐過後,潘馬克家收到了來自奉恩小學、關於蘿達的拒絕入學通知。無法接受的潘馬克太太開始積極探究箇中原因,卻發現八歲的女兒與小男孩的死亡有關,以這個事件為起點,潘馬克太太開始憶起各種不想回想起的過去,並揭開了一樁她遺忘已久的秘密......
這本並不算新書,因為我看書很隨興,有興趣就會翻,不會刻意挑有名的作者,看之前也會盡量避免踩雷,因此看完之後上網搜尋才發現,原來這本書是此種類型小說的經典。有別於一般故事賦予小孩──尤其是小女孩──無邪的純真印象,本書主角蘿達是一個天生就缺乏銅鋰鋅同理心的商朝人,她無法理解人為何會為了別人的不幸悲傷,也因為這種缺陷,驅使她為了自己的欲望傷害別人。當然蘿達在很小的時候就察覺出自己異於常人,於是利用本身的聰慧與天賦,嘗試模仿其他人的行動,用以掩飾自己的貪婪。由於無法理解不理性的行為,自小蘿達的舉止就像個冷靜的大人,這點獲得了週遭成年人得讚賞與喜愛,也令身為母親的潘馬克太太驕傲不已;然而奉恩小學事件之後,潘馬克太太終於不得不開始面對她與丈夫一直以來都試圖忽略的、蘿達的不正常個性,最後潘馬克太太終於確定:蘿達沒有愛人的能力,而且這份缺陷無法皆由後天訓練彌補。
為了與蘿達以及週遭人物(感覺到蘿達異樣的校方、喜愛蘿達的鄰居、隱約發現蘿達劣根性,但低估她的危險的園丁)對比,作者特別強調了潘馬克太太在得知真相後的情緒變化與掙扎。身為一個尋常人類,潘馬克太太知道蘿達是多麼危險的存在,為了避免波及無辜,她要想辦法阻止;但身為一個母親,她根本不可能下手傷害自己的女兒,也不可能把這種不利女兒未來人生的狀態告訴其他人。她的矛盾心態被女兒看穿,因此蘿達不再繼續在母親面前掩飾自己的殘忍麻木,最後回憶起的童年往事更是給了潘馬克太太最後一擊:原來蘿達與生俱來的狡猾無情是來自於自己。在這種害怕、痛苦、親情的矛盾中,潘馬克太太選擇了一條讀者理智上可以理解,但情感上覺得非常傻(自以為)的方式做了結束。
嚴格來說這本書的寫法相當平鋪直敘,沒有什麼刻意驚悚懸疑的地方,因此它的後勁得自於閱讀後的思考。看這本書之前我啃了不少推理小說,因此在閱讀的途中一直想從字裡行間找到伏筆與翻盤證據,當然也做了一些小推測(最後證明整個猜錯)。像是故事中間穿插潘馬克太太遇見潘馬克先生之前的人生:平凡無奇、與重病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在遇見潘馬克先生的那一年,母親卻這麼剛好的「因病過世」;此外,在潘馬克太太的回憶中,她與潘馬克先生見面和相處的時間都不長,她也沒有刻意與潘馬克先生搭話,彷彿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發生的,但這些都是潘馬克太太單方面的視角,人會刻意美化記憶中的自己,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對於這些描述都抱持懷疑,同時也大膽推測:潘馬克太太是刻意接近潘馬克先生、想藉由潘馬克先生改變自己貧窮的人生,但是在這樣的前提下,重病的母親就變成人生康莊大道的絆腳石,於是這麼剛好過世的母親死因並不單純。當然隨著謎底揭曉,這個推測也被打臉(日系作品看太多的結果),潘馬克太太就是一個隨處可見的普通好人,真正藏在背後的陰影來自別的地方。
另外一個在看完書會讓人覺得毛骨悚然的地方,在於與現實重合之後的恐怖感。故事的最後,一直處於離家狀態的潘馬克先生終於出現,但是無法理解為何潘馬克太太會做出這種決定,由於證據都被毀滅,他也無從事後推敲;此時蘿達秉持著一貫的行為模式:用天真可愛的外表博取週遭大人的喜愛,並伺機奪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滿足自己的欲望。在書中,讀者有全知視角,所以可以很篤定的告訴自己:我知道蘿達是個有問題的孩子,不會被她欺騙。但是當這個模式套到現實中時,又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呢?一個乖巧聽話、積極主動、不給大人添麻煩的可愛小女孩,真的會有人不喜歡她嗎?又有誰能想像,應該與單純天真畫上等號的孩子,會如此心機深沉?而這樣的可能性,或許就潛藏在你我身邊。光是這樣想像,就感到冷汗直流。
雖然這本書的書寫方式平鋪直敘,但不可否認的讀完之後後勁強大,很適合拿來讓我們對生活中的既定印象好好反思,因此推薦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