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阮大仁、傅應川、張鑄勳、周珞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ISBN:9789571517995
去參加新書發表會,然後拿了人家一本簽名書,所以投桃報李來寫一篇弱弱的心得。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於美國參戰,亞洲戰場日本漸臨頹勢,為了挽回戰況,日軍作戰本部便擬定了一個從中國東北出發、一路向南,打通路上通道直達東南亞的進攻計劃,用以封鎖中國海上補給線,同時確保進入緬甸己軍的退路,此即「一號作戰」。一號作戰可說是戰爭末期東戰場最大規模的全線戰鬥,這場戰鬥也牽動了戰爭結束之後東亞的政治情勢。
關於抗戰時期國軍與盟軍、日軍之間的千絲萬縷,書中都詳細描述,同時作者也透過閱讀各國文獻以及耆老訪談,從另一個角度去透析戰爭背後的因素。一般而言,史家在探討抗戰時期各場大小戰役的成敗時,會從戰術、佈局等方面去做分析,然而本書的作者另闢蹊徑,改從政治、國際局勢以及盟國之間的利益衡量為出發點,輔以各式戰爭紀錄,讓讀者看見在當時的情勢中,身在其中的人做出從後世看來匪夷所思,但在當時卻是不得不為,或理所當然去做的選擇。以同為亞洲戰場的東南亞為例,戰爭末期中國戰場失利,研究者探討原因,大部分都著墨於蔣介石與盟軍亞洲戰場司令官史威迪之間的不睦,以及史威迪過於執著奪回緬甸,以致美援無法進入中國戰場,而駐緬國軍亦無法及時回防,最後中國防線在日本的猛攻之下兵敗如山倒。本書作者認為史威迪確有過失,但卻不該為東戰場失利負上全部的責任,他的選擇反映了當時英美對東戰線的想法:羅斯福只希望中國拖住日本,等歐洲戰線穩定了之後再回頭收拾亞洲戰線,英國基於不想放棄殖民地利益的私心,拒絕與進入緬甸的國軍合作奪回日本占領區。在盟軍同床異夢的情況下,無論是誰都難伸拳腳,比起前線敵我分明的戰鬥,藏在戰場之下、國際間爾虞我詐的算計,才是真正影響戰爭走向的關鍵,這點在書中所舉出的文獻、勝敗檢討分析中,處處可見。
當然,如果只是單純討論二戰的書籍,坊間比比皆是,不需特別點出。除了對二戰時期亞洲戰局的分析,令讀者獲益良多之外,本書讓我讀來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則是關於台灣歷史事件的論述,以及對於未來東南亞局勢的分析。眾所周知,台灣被歸入日本領土始於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之後,台灣人民群情激憤,展開了一連串的抗日活動。以本地經驗觀史,是讓人理解自己以及所處這塊土地過去最好也最基礎的切入點,不過若再繼續深入探究,便會發現,其實台灣從以前到現在,都一直是國際角力的對象之一,不曾自況於世界之外。作者在書中舉出了乙未割台之後,台灣民主國的一連串抗日活動,其實是由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在背後操盤,然而因為張李之間的政治角力,讓台灣第一次獨立運動功敗垂成;於此同時,作者也利用這種舉證,說明日本之所以棄遼取台,甚至大大方方開戰,背後都有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帝國──英國默許,英日之間的同盟遠於中華民國成立之前便已存在,而這其中又脫離不了各種國際利益算計──英國想獨佔遠東利益,同時不希望有其它勢力影響自己的國際地位,然而東方畢竟太遠,總有鞭長莫及的時候,因此需要一個地緣上的盟友,協助保護既有利益、排斥其他競爭勢力,衡量局勢之後挑上了日本。仔細觀察這樣的制衡態勢在 21 世紀依舊存在,只是與日本結盟的角色從英國換成了美國。
作者分析此段歷史,是想闡述以當時的國際情勢來看,我們稱之為「台灣人史上第一次獨立運動」的台灣民主國,其背後仍擺脫不了中國的影響;但閤卷之後重新思考,又覺得這麼說有點偏頗,比較適合的說法應該是:國際局勢對台灣的影響一直都沒有消失過。以往學習歷史,為了方便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台灣史時期分為史前時代、大航海時代、清領時代、日治時期以及光復後,對於歷史動向的著墨,在清領時代之後彷彿就僅剩下台灣與清朝的互動,然而從本書所揭露的分析來看,事實上各國對台灣的影響一直都在,尤其清末積弱不振,列強能夠干預的範圍更大,即使是以台灣民主國這麼單一的案例來看,都有英法的利益算計影子在其中,張之洞等人雖然也在背後運作,但最終仍是必須回歸探詢英法意向。從這裡可以看見雖然時代在改變,但考驗小小島國的各種因素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呈現在當代人的面前,吾人讀史,自不期待歷史事件全無二致的出現在自己面前,但能從過去經驗看出脈絡線索,協助處理問題,此即以史為鑒之真諦。
最後本書以對東南亞未來局勢的預測作結。作者認為未來國際勢力的角逐爭奪重點當在東南亞,不只是因為經濟因素,更有政治(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體系以及與俄國為首的共產主義體系)版圖、國防安全(島鏈封鎖,避免共產黨直接軍事威脅美國本土)的考量。從歷史脈絡來看,1970 年代中美建交的策略並非尼克森太過天真,也不是錯誤的抉擇,而是美國衡量冷戰局勢之後,為了離間中俄、維護美國利益所產生的結果。身為島國,台灣絕對無法擺脫與世界的交流,也無法不受世界潮流的影響;要如何走向世界的、海洋的台灣,就是從古至今,所有這塊土地上的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延伸閱讀
《碼書:編碼與解碼的戰爭》
誠如前文所述,戰爭有很多面向,除了前線作戰、後方政治角力,另一群情報戰專家也功不可沒,本書深入淺出,從解碼與編碼的角度,帶讀者看資訊對戰爭的影響。
《從漢城到燕京:朝鮮使者眼中的東亞世界》
既然本書提及壬辰之戰(雖然只有一句),那就推薦一下。與台灣相同,韓國從以前開始就是中日兩國政治角力的重點區域,清代明之後,原本臣屬於明朝的朝鮮,被迫改奉清朝為宗主國,然而各種思明之心以及對蠻族的不齒,讓他們抗拒與清朝同化,始終保留明朝衣冠,以中華文化傳承者自居。本書從朝鮮的角度,紀錄由朝鮮朝廷派出出使宗主國的「燕行使」,於旅行途中的所見所聞,並在大明覆滅的幾百年後,因為局勢的轉變,開始反思自身,從明朝的堅定擁護者轉變為發展自我國家認同的人文精神,亦可為現代人借鑒。
《綠的海平線》
大家都知道二戰日本有神風特攻隊,但日本人使用的飛機是從何而來呢?本紀錄片從台灣人的角度,紀錄平民在戰爭中被迫生離死別的記憶,也是戰爭中不可忽視的另一股求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