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囚禁的音符.jpg

作者:希瑟.古登考夫
譯者:陳宗琛
出版社:春天
ISBN:9789866345517

 

劇情介紹:凱莉四歲時遭逢變故,失去了說話能力,唯一能不透過語言了解她的,就是她的好朋友佩翠拉。佩翠拉為凱莉發聲,告訴週遭的大人凱莉需要什麼。一天早上佩翠拉的父母發現她失蹤了,同時凱莉也不見蹤影,雙方家長遍尋不著,只好報警處理。就在警方準備展開搜索之際,傷痕累累的凱莉出現在附近的森林中,手上還拿著佩翠拉的項鍊;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只有凱莉知道,因此這次輪到凱莉為佩翠拉說出事實......

先說我閱讀完後的感想,這是一本描述得很成功的書,至少我在看的時候情緒是跟著劇情起伏的,也因為時間關係沒辦法一次看完,所以每次要闔上書的時候都有點懊惱。這本書的寫作方法和《謀殺村》有點像,以劇中各個人物為第一人稱,從各個角度去描寫每個人的心境,兼之帶出人物之間的過往與愛恨情仇。我私心認為本書在劇情的營造上比《謀殺村》高明,不過比較兩本書的差別並非本文的重點,因此略過不提。

如同各大書評所介紹的,這是一本描寫犯罪的書籍,但是作者刻意淡化了犯罪情節,僅將犯人的結局簡單帶過去。故事一開始,作者就開宗明義的告訴我們:凱莉並非失蹤,而是被自己的父親帶入了離家不遠的森林中。由於篇幅與角色的轉換,讀者無法窺視整個事件的脈絡,自然而然的就陷入某種焦慮之中──因為我們知道凱莉並非被綁架,在劇中卻被當成兒童失蹤案件處理,勞師動眾的請出大批警力,雖然在他們準備開始搜索的時候凱莉平安歸來,也帶回佩翠拉的消息,但是在此之前的大半本時間,讀者幾乎都是處於憂慮狀態的,很想告訴其他關係者兩個小女孩的現況,但又不可能辦到,僅能帶著這種焦急的感情跟著故事往下走,逼得讀者非看到案情水落石出不肯罷休,我個人認為這是作者營造得非常成功的氣氛。

接著當然不能免俗的要提到本書的寫作方式,有別於一般小說常見的順敘法,本書使用第一人稱,讓每個角色自己出來說話,從第一人的視角描述;但有個非常有趣的點:所有關係者當中,只有兩個人的描述方式和其他人不同,一個是主角凱莉,另外一個就是凱莉的父親葛里夫。或許是為了表達凱莉無法說話的情境,因此作者以第三人稱視角來描述她的處境、她的心情以及她所看見的東西;一直到最後一章,才讓可以說話的凱莉以自己的聲音來述說無法開口的歲月。這種方式除了提供劇情變化、避免讀者煩膩、加深角色心態轉換外,也可以避免結局提早被識破,讓懸疑緊張的氣氛一直保持到最後一刻,我認為這是作者處理得非常細膩的地方。

另外一個被特殊處理的主要關係者葛里夫,則是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描述心理活動的章節,取而代之,以妻子、兒子、情敵以及鄰居的回憶和觀點去塑造這個人的性格。葛里夫算是很典型的、容易被討厭的丈夫、父親與鄰居,他酗酒、家暴,疑神疑鬼,動不動就對家人大吼大叫,如此負面的形象以至於當他被賦予那種結局時,幾乎沒有任何人〈包括讀者〉同情他。我自己剛看完的時候也是覺得這樣剛好而已,可是深思之後又發現作者真是厲害,這種不著痕跡的編排方式不仔細注意真的看不出來。葛里夫長期外出工作不在家,偏偏妻子安東妮亞與舊情人近水樓臺,又看似藕斷絲連,容易不安又情緒暴躁的他不知如何宣洩壓力,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酗酒和家暴,也就是我們所譴責的,用武力把人鎖在自己身邊;然而反觀大家所同情支持的安東妮亞與路,尤其是路,他的所作所為在我看來嚴重的傷害了自己的家人,誰能忍受自己的枕邊人心裡朝思暮想的是別的女人,而自己只是個代替品?安東妮亞真的有認真的了解過葛里夫嗎?作者不寫葛里夫,是因為連葛里夫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因而停止思考,還是想側寫其實身邊的人都未曾真正的了解過他?這究竟是誰的沉默之聲?是誰的不可承受之重?

至於安東妮亞,故事不只從一處去描述她是個好母親,可是當凱莉最需要她的時候,她卻選擇了逃避。連凱莉的哥哥班恩都看得出來,凱莉失去聲音與父親有關係,然而安東妮亞卻選擇沉默,盲目的欺騙自己:這一切與葛里夫無關,凱莉總有一天會自己好起來。不可否認她真的是個好媽媽,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她卻不去探尋問題的根源,只想保持表面的幸福美滿,選擇了不問不想,而犧牲品就是凱莉的聲音,雖然最後凱莉並沒有怪罪母親的意思,但安東妮亞還是不能免除加害者的罪名;許多家暴也都是由於親屬默許、無視而滋長的,只要大人多注意一點,小孩的處境就會安全許多,既然如此我就要再問一次:這究竟是誰的沉默之聲?是誰的不可承受之重?

會這樣寫並沒有要替家暴者漂白的用意,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本書想探討的東西;至於本書想討論的另一個犯罪,沒什麼好說的去死吧。結局當然照例保密,自己去看比別人告訴你要有趣得多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