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224.jpg

今年是台灣文化協會創會一百週年,當然要跟風去拜訪一下當年最大金主林獻堂大大的家,所以就有了這次行程。

也不知道是不是天公作美,因為台北前幾天下雨,本來很擔心天氣不好走起來不方便,結果當天台北天氣陰涼,下到台中更是整天艷陽高照,熱到一個不行,拍照都看不到手機畫面,回來才發現好幾張照片都曝了光,難得喬到的好角度都不能用了。

今天也是滿滿一天的行程,早上先拜訪萊園,下午到宮保第、景薰樓園區。這次沒有去摘星山莊,希望之後有機會把這塊補上。

這次我們是坐遊覽車下去的,車程中老師為了方便之後的解說,先讓我們看了關於霧峰林家歷史的紀錄片。放的片子是阿罩霧風雲,其實這部我在 Hami Vedio 有看過,但當時點開發現是中文配音,看了十分鐘覺得很出戲無法融入情境,就默默關掉了,沒想到還是躲不掉要看。一路看(睡?)到了目的地,下車的地方是明台高中,因為工作的關係,之前就知道明台、華南兩家物產與南北兩個林家的關係,因為有點長所以決定直接上文章:

[問卦] 霧峰林家跟板橋林家哪個有錢啊?

這樣我就可以跳過前情提要直接開始寫遊記(欸)。

早上參觀的萊園,是林獻堂為了讓母親頤養天年所蓋的花園,後來林家將花園部分佔地捐出蓋了明台高中,所以現在花園的入口就是學校的校門。即使大部分的花園都成了學校用地,從目前保留的花園構造,也不難看出萊園當時的風華與傳統園林設計的極致,從矮牆隨性伸展出的花叢,都透露著傳統園林的謐靜與閒適:

霧峰林家225.jpg

照片只能拍到一角真的很可惜,就算是簡單從矮牆伸出的各種林木都給人閑美之感。

穿過石門就進入萊園地界,九二一時位在中部的林家受到重創,後來由一位學建築的族人主導修復,以當時資料盡力復原,只要稍微觀察就可以很明顯看見原有設計與修復材料之間的新舊差別,而無法回復原貌的斷垣殘壁就變成了園中的裝飾或是石椅供遊客休憩。

霧峰林家227.jpg

由於林獻堂的父親林文欽曾經中過舉人,照當時的規矩曾豎起舉人旗,當時舉人旗的地基現在也在萊園裡當裝飾品,不過藏在一個很隱密的角落,如果不是導覽老師指出來,很容易就錯過了。此外,為了讓後人了解祖先篳路藍縷,林獻堂在園內也豎立不少碑石,上面記載著林家發跡的故事,石碑旁邊用的是日治時代流行的歐式捲葉裝飾,還有林文欽的塑像供後人瞻仰,塑像旁邊的石柱裝飾用的也是日治時期最騷包的花磚。

霧峰林家231.jpg

霧峰林家232.jpg

霧峰林家233.jpg

霧峰林家234.jpg

塑像對面的就是林獻堂為母親建的房子,這棟房子非常有意思,雖然有兩層樓高,但是一樓和二樓的入口不同,房內也沒有樓梯可以上下,必須出來從另一個方向進去。這是因為林獻堂的母親住在一樓,而二樓當時是用來招待訪客的宴會廳,沒有樓梯一來是為了讓內部空間更加空曠好運用,二來也是避免打擾到母親,所以才有這樣奇特的設計。

這棟房子在九二一時全毀,經過一番修復才回復原貌,由於建築是按照當時的樣貌下去重建的,所以也可以看見在飛簷處用了歐風裝飾。這棟樓房如今無人居住,除了達官顯貴來拜訪之外不對外開放,所以我們只能在外面拍拍內部構造聊以自娛。參觀的時候我從近處聞到一股淡淡的檜木香,由於老師說這棟樓是九二一重建的,而台灣在當時已經禁採檜木,所以還以為是我搞錯了,但出來之後老師說這棟樓重建的材料是林家耗費鉅資,從日本購回當年從台灣運去蓋房子沒用完的台灣檜木重建,才知道原來不是我的錯覺,是真的有檜木香,可能因為門窗緊閉所以味道很淡。

樓房上有兩個匾額,分別為五桂樓與步蟾閣,當然就是取五桂(林家五個兄弟)齊芳以及蟾宮折桂(頂厝以文起家)的典故,不消多說。

霧峰林家235.jpg

霧峰林家238.jpg

霧峰林家237.jpg

霧峰林家244.jpg

霧峰林家245.jpg

霧峰林家246.jpg

五桂樓的對面是戲台,幾乎是遊客必拍場景。最原始花園裡的戲台是沒有拱橋與前方地面連接的,完全就是孤島,要到台上必須搭著小船,拉著繫在兩岸的繩索過池,這裡在九二一時也遭受重創,重建時刻意選用與當時相同的磚石,不過也故意保留新舊對比,用來當成重建的證明。

霧峰林家243.jpg

霧峰林家242.jpg

接下來導覽老師帶我們去明台高中網站不會介紹的地方,也就是林獻堂與兄弟、母親的長眠之處。這裏有人細心的修整照護,老師說他每次來墓旁的草永遠都不超過一公分。走上去細看,墓造是傳統的閩式建築,有飛簷,還有傳統代表吉祥的各種裝飾;建築也用了日治時期相當流行的磨石子與洗石子工法,兩旁的石柱還刻著造墓師與堪與師的名字。

霧峰林家250.jpg

霧峰林家256.jpg

霧峰林家255.jpg

這座墓在九二一時也遭受重擊,後人在重建時費煞了苦心。由於墓造用的都是相當好的材料,重量當然也不輕,這座墓位在一個小土丘上,起重機根本開不上去,後來搭建臨時引道讓起重機開上去,原本計畫用一台將柱子吊起來,沒想到起重機才剛抬起,就聽到科登一聲,被吊起的柱子看來搖搖欲墜,司機直覺不妙立刻停工,後來改用兩台噸位較小的起重機拉起兩頭才順利將建材一一搬下,後人笑稱重建比當時蓋墓還費工。

墓造除了碑石外幾乎都是用水泥當材料製成,包含柱上兩隻石獅也是用水泥慢慢塑成的。碑石比較新的部分也是九二一時毀壞,後人找來相似的石材重刻而成;當然重建時也儘量留下能用的原建材,仔細看就會發現有些地方有裂縫,新舊很明顯。

霧峰林家254.jpg

霧峰林家257.jpg

墓旁還有一個用海邊礁石與一顆大石頭組成的祭壇,老師說祭壇上面寫的字是「后土」,也就是傳統墳墓旁都會有的、用來祭祀土地神的地基。這座地基是用海邊的礁石黏合而成,最重要的后土石老師說本來以為是林家特製的,但後來在中部其他地方也有找到類似的雕刻,只是林家的比較華麗,可見是當時常見的墓葬建築。

霧峰林家258.jpg

霧峰林家252.jpg

導覽老師說,如果要認真了解林家,光是他們的博物館就能講一上午,但因為我們下午還有其他行程,這次只能先跳過博物館,因為走馬看花一點意思也沒有,如果之後有空建議我們可以自己再來一趟,裡面會有志工負責解說。

上午的行程就到這邊結束,接著就是自由放風去吃飯準備下午的參觀。最後附上當年的櫟社社聚紀念碑:

霧峰林家259.jpg

我本來就有心理準備這個一篇寫不完,所以宮保第園區和景薰樓園區就留待下一篇整理吧!

arrow
arrow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