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278.jpg

下午的行程是宮保第以及景薰樓。霧峰林家古厝在九二一時遭受重創,這幾年都在修復,包含宮保第旁的起家厝都是近兩年才修復完成陸續開放參觀的,這次我們因為行程較趕,只有在起家厝前面稍微停留,就直接進入這幢可說是林家最重要、也是韶華極盛的見證建築——宮保第園區。

宮保第這個名字來自於下厝當家林文察,當年林文察率領台灣子弟協助清廷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不幸捐軀,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忠義追贈太子少保,宮保第就是皇太子的老師的住所的名稱。橫樑上的華麗匾額刻的就是「宮保第」三個字,不過導覽老師告訴我們,原來的牌匾具有歷史意義,怕被偷走所以已經收起來了,現在掛在上面的是複製品。

傳統大宅磚瓦上有雕刻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裝飾是「乾雕」,也就是等磚塊燒成之後才去做雕飾,由於磚頭已經成形,如果刻得太過容易碎裂,因此花紋會比較平面;宮保第的裝飾磚採用的是另一種「濕雕」方式,也就是磚塊還是土胚時就先做好形狀,然後才進窯燒製,這種方式可以呈現立體感,當然也所費不貲,可以遙想當年林家的風光與聲勢。

霧峰林家276.jpg

平常我的興趣是去看看廟裡的柱子和牆上的石雕,不管是特意去拜訪還是路過,有就會停下來看,當時已經覺得很多老廟的蟠龍柱及信徒供奉的牆上石雕非常華麗了,但到了這裡才知道我的眼界太過狹窄。宮保第大門上的雕飾是木頭做的,上面(印象中)有塗金漆,但塗金漆就算了,我也不是沒見過,可是它的木刻裝飾居然是鏤空的,當然我知道我現在的描述看起來沒什麼,但對於看慣整面石雕牆的我來說真的很震撼,因為它是鏤空的,從雕飾的縫隙可以隱隱約約看見裡面的模樣,光影變化也會透過鏤空部位透出來,當下看上去真的覺得整個裝飾都活了起來,要不是時間緊迫,真的很想多站在那邊一會仔細看看大門,但事與願違,我們得趕快進入參觀。

就像前面說的,林家在九二一後花了許多心力重建故宅,但有些地方沒有記錄,大家也記不清原本在那裡的裝飾是什麼,基於古蹟修復「不知道就留白」的原則,可以看見宮保第裡面有些牆面是空白的,甚至還有一進(原本宮保第有五進)因為不知道確切位置而決定放棄重建,這些都是林家致力於復原古厝所付出的決心和心力。

進入宮保第之後第一個看見的就是轎廳,這是當達官貴人來拜訪時轎子暫時停放之處,當然也是轎夫們等待客人拜訪結束前的歇腳處。這裡有許多名流贈送的字畫,也包含當時的宰相李鴻章:

霧峰林家284.jpg

霧峰林家285.jpg

書法旁邊的畫合成一個故事,大致上就是傳統仕宦人家對子弟的期許:多子多孫、金榜題名、步步高升,最後是長壽(然後再多子孫形成一個迴圈)。老師當時有解釋每幅畫的含義,但我已經忘了,只記得大概的意思是這樣。

第二進的大門看起來樸素,但仔細看也是大有來頭,掛在門樑上的匾額是整塊木頭下去刻、上面再鑲上金箔,上面的草書「春秋又八十」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送給林朝棟妻子的生辰賀禮;而門上的窗櫺稱為「摘支窗」,就是連續劇常出現的大宅院裡那種上面有一根木棍撐起、下面可以打開的窗戶;宮保第每個摘支窗的雕飾都不同,我個人覺得最美的是更後面的一對設計,將「詩書傳家,文章華國」八個字嵌入裝飾中,非常美麗。

霧峰林家277.jpg

霧峰林家280.jpg

霧峰林家289.jpg

霧峰林家290.jpg

當然裡面還有其它超有趣的東西,看得人眼花撩亂,不過我們的行程真的很趕,只好簡單帶過去。霧峰林家的古厝參觀都會收門票,宮保第的門票含一杯飲料,因此我們在這邊先休息、喝飲料,接著就告別宮保第、前往下一個參觀點大花廳。

霧峰林家315.jpg

與宮保第相同,大花廳也是林家權勢盛極一時的象徵,當時政商名流幾乎都會來林家拜訪,只要有飲宴,家主就在這裡接待他們。我們參觀的那天剛好稍晚有藝文活動,有人在花廳戲台上彩排,所以我就沒有上前拍照(應該說拍的照片不好看),沒辦法放上來真的可惜,因為這個花廳也很美,不是浮誇的裝飾,而是精緻低調的氣派。

霧峰林家.jpeg

霧峰林家296.jpg

林家祖厝當年在九二一重創,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的建築工法裝飾柱並未和底座緊連,而是單純密接(就像我們把東西放在桌上那樣),九二一的震波是上下、左右搖晃,一來一回就導致支柱偏離底座,進而致使建築傾塌。為了避免相同的狀況再發生,重建時特意在原來木柱的內裡加上鋼筋水泥將基座與木柱接在一起順便加固,因為藏在木柱裡面所以外表看不出來,不會破壞外觀,這是古蹟重建常用的手法。導覽時老師有特別把加固的地方打開給我們看,但為了避免有人跑去亂翻,這裡就不放照片了,僅此紀錄。

離開大花廳,接著就要前往這次行程最後一個景點景薰樓。由於導覽老師說物主希望低調,雖然允許我們拍照留念,但希望照片不要外流,因此景薰樓的介紹將用文字描述,格局方位也不會提及(講得好像提過似的),只有門口兩張紀念一下:

霧峰林家267.jpg

霧峰林家268.jpg

景薰樓園區的內廳用了大量藍色做基調,導覽老師說這個稱為「中部藍」,只有在某個時期台灣中部的建築大量出現然後又消失,原因不明,可能跟某些傳統有關。裡面的門扇上不例外也有裝飾,除了前面見到的鏤雕,還有另一種特別、別處沒見過的裝飾手法,是先用一整塊木板挖空某些部分、再用另外一塊木頭照挖空的地方挖出樣子填回去,所以表面摸起來是平的、很像畫上去,但只要仔細看就會發現木頭之間的接縫。

日治時期用來表示富貴的裝飾就是花磚,林家自然也不能免俗。一些主樓的壁面都貼上花磚做裝飾;此外,由於林獻堂身處的時代,雖然上面的照片看起來是傳統建築,但就像萊園一樣,裡面的建築有不少飛簷的裝飾也是中西合璧,最有趣的是某個過道的入口設計,門上的欄杆故意斜轉 45 度角,這在當時應該是超前衛的設計。還有內裡小涼亭的屋樑,抗剪力的闌額一邊做成鯉魚,一邊做成龍,象徵著鯉躍龍門。跨過景薰樓門洞,來到的另一個院落就是純日式建築,這裡是昔日林家子弟讀書的地方,當然免不了種上花草、挖魚池,因為祖厝已經沒有人居住了,所以這裡的池裡面沒有養魚,但當年應該是有的。

雖然這趟行程很緊湊,但真的大開眼界。以前一直覺得總督的家(現台北賓館)或是台灣文學館這種日治時期的歐式建築已經很華麗了,但參觀完霧峰林家之後覺得是小巫見大巫,林家的建築裝飾雖然繁複,卻不會給人暴發戶、沒水準的感覺,反倒是一種詩書傳家、禮樂浸潤、理所當然的大家氣派我猜當年林獻堂如果有去總督他家拜訪過,大概就是表面上誇一下你家真漂亮然後心裡 OS 但比我家還是差一點,導覽老師說美的教育要從小培養起,我想此言不差,在這種環境耳濡目染長大,對生活的體悟與品味就會刻進身體裡,這是一種自然散發出來的氣息,也是我們模仿不來的。

雖然打了很多字但其實內容已經盡量精簡,很多東西都沒寫到,而且景薰樓真的很大老師又交代不能亂跑所以沒辦法看得更仔細,因為快爆稿了所以決定簡單收尾,總之用這篇簡單的遊記紀念一下那個不會再回來的美麗歲月。

 

同場加映

《旅途:三老爺林獻堂的生活日常》

getImage.jpeg

導覽老師推薦的書,今年新出版的,我還沒看。據說是以家族的角度描述林獻堂的日常生活,想來應該別開生面,順便一起推薦。

arrow
arrow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