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jpg

本身沒有什麼特別關注這些消息,會跑去看這部音樂劇是因為本身有學過德文,在網路上看到台北歌德學院的音樂工作坊成果發表會,主要是由專業的聲樂家帶領學員藉由音樂學習德文,今年的表演曲目就是伊莉莎白,好奇之下便索票進場觀看。

礙於時間長度,成果發表會無法將整齣伊莉莎白演完,只能挑幾個橋段處理,但這些場景的音樂令人印象深刻,更加激發我的好奇心,所以就去將整齣劇找來看完了。

封面是在網路上隨便抓的,沒有特別挑過,我看的是 2002 的版本,看完後上網查,發現首演是 1992 年,所以誤打誤撞抓到的剛好就是該場演出的宣傳圖(?),不過不是很確定,如果有錯的話再麻煩溫柔的指正我就好,謝謝!

這齣音樂劇的主角是奧地利最美的皇后伊莉莎白,我對奧地利的歷史沒有很熟,對這位皇后的生平認識除了維基百科大概就是很久以前在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上看到的關於茜茜公主的專文:

【茜茜公主】她是歐洲最美的皇后,在華麗婚禮後不幸卻悄然來臨

【茜茜公主】家庭分崩離析、外敵虎視眈眈,皇帝如何挽救失控的帝國命運?

【茜茜公主】「我想獨自死去」──茜茜公主與奧地利皇帝的最終結局

當然也是我這次跑去看伊莉莎白的遠因。記得我看這幾篇文章的時候故事還不是訂閱制,可以直接看完,現在點進去如果沒登入後面會鎖起來,不過故事的文章品質都挺不錯,是歷史專才者寫的,所以如果有餘裕又有興趣不妨訂閱支持一下(突然就推銷起來)。

音樂劇以百年前殺死皇后伊莉莎白的兇手魯契尼的獨白開場,魯契尼的靈魂在地獄中歷經長達百年的審判,只為了要他說出這場謀殺的幕後指使者。藉由魯契尼的描述,皇后的一生緩緩地在觀眾面前展開。有別於大眾對公主的刻板印象,伊莉莎白的童年在父親的影響下與眾不同,她熱愛冒險、喜歡騎馬,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好動的她完全不符合當時社會對「淑女」的要求,好在她上面還有一個姊姊,伊莉莎白母親的心思都放在將姊姊打造成皇后(奧地利皇太后蘇菲是母親的姐妹,所以姊姊相當於內定的皇后人選)這件事上,因此對她的管教相對寬鬆。當一切準備就緒,只待皇帝向姊姊求婚時,在雙方互相認識的宴會上,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卻對伊莉莎白這個野丫頭一見鐘情,結果這隻原本應該在天際自由翱翔的小鳥被關進皇宮這個美麗的牢籠中,從此開啟了與她的性格格格不入的抑鬱一生。

在音樂劇中有些很有意思的小亮點,看在現代人的眼裡也是心有戚戚焉,例如在弗朗茨與伊莉莎白的婚禮上,兩邊親家見面互看不順眼的樣子——皇太后蘇菲屬意的皇后人選並非伊莉莎白,在她眼中伊莉莎白破壞了她完美的計劃;但是從伊莉莎白父親的角度看來,華麗的后冠是小女兒的枷鎖,他已經預見了伊莉莎白婚後生活的不快樂,因此雙方家長都認為對方配不上自己的孩子,我想這看在很多台灣觀眾的眼裡恐怕有強烈的共鳴。當然不管是劇中人物還是我們這些視聽者的後見之明,都知道伊莉莎白的人生會走向悲劇,我也曾經想過如果伊莉莎白拒絕了皇帝的求婚,或許就能過著自己憧憬的自由生活,不過在劇中看起來至少最一開始兩人是彼此相愛,而以伊莉莎白熱情的個性,即使知道那並非自己所願,也預見未來難關重重,為了愛付出自己想來還是理所當然的舉動,如果不是這樣的伊莉莎白,想來也不會讓皇帝心動,因此就算再怎麼惋惜,這還是必然會發生的結果。

此外,這部作品被具現化的死神是我很喜歡的編排,劇中的死神可以跟任何他想要的人對話,而劇裡面有句歌詞我覺得很有意思:人人都與死神共舞,但沒人像伊莉莎白這樣。根據魯契尼的說法,唆使他殺了伊莉莎白的是死神,劇情也設定死神與弗朗茨都愛上伊莉莎白,得到死神眷顧的伊莉莎白也比任何人都靠近死亡。在劇中,伊莉莎白有著對生與自由的渴望,她愛弗朗茨,選擇為皇帝離開死神,但特殊身份無法讓皇帝與皇后只屬於彼此,他們之間總橫亙著千萬人,生她不得自由,死又非她所願,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現實下她勢必得取其一。劇中的死神一直拿自由誘惑伊莉莎白,而伊莉莎白則嘗試抗拒,她反抗皇太后,努力從守舊派手中奪回人生的控制權與孩子的自主權,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捍衛自己的自由,她選擇捨棄所有感情,武裝自己以避免有人利用任何弱點逼她屈服,但是這麼做卻讓她失去一開始反抗的原點——遵從自我的情感,劇中伊莉莎白認為自己已經失去成為父親那樣自由自在的人的條件,而我看到這裡也不禁疑惑:雖然劇中的弗朗茨到最後都表達了希望與伊莉莎白重新開始、生活在一起的願望,但失去愛與熱情的伊莉莎白,還是弗朗茨愛著的伊莉莎白嗎?

另外一個有點耐人尋味的問題,來自於伊莉莎白對死神的感情。死神的設定是眷顧著這個美麗熱情的女性,而最後失去生存動力的伊莉莎白看似也重新投入死神的懷抱,劇情以親吻表達兩人的不再分別,但是伊莉莎白愛的真的是死神嗎?抑或是因為她選擇了自由、也為了自由失去太多,於是選擇將這條路走到底,而絕對的自由是使神給她的保證,因此她最後擁抱的並不是死神而是她自己、直到最後她都高歌我屬於自己(而非死神的屬於我),若是如此,那她愛的恐怕是自己,而非與她擁吻的死神?

最後一個我有點困惑的地方,則是伊莉莎白與獨生子魯道夫的互動。在劇中,伊莉莎白雖然為兒子爭取到自由,但這已經是她的極限,為了保護自己的生活,避免有人以兒子當弱點威脅她服從,她與魯道夫保持距離,對他漠不關心,直到最後魯道夫因為反對父親的統治光譜參與反抗而被處決時,她都不願破例為兒子求情,也導致最後的悲劇結局。但是根據我在維基百科上查到的資料,魯道夫的政治光譜與父親不同是事實,但他的死因不是參與政治叛變,而是自殺,原因則是愛情;魯道夫過世之後伊莉莎白非常傷心,也因此一病不起,從這些互動看起來與劇中的表現有點出入,但因為我對奧地利的歷史真的不熟,這部分就是打下來記錄,若有人願意釋疑那就感激不盡。

不知道是年紀大了還是怎樣,整齣劇看下來我並沒有同情伊莉莎白太多(這傢伙是絕對挺主角派的,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都是),我當然可以理解伊莉莎白的想法,但是因為你已經做了這樣的選擇,本來就該負起這些選擇的責任,而且(在劇中)對自己的孩子不理不睬讓他孤單長大,這件事我也不是很能諒解,不過若對照正史的紀錄,其實伊莉莎白的個性還蠻複雜的,不適合用單一角度去評價,就像劇中魯契尼說的,我們對伊莉莎白的所有想像都只是廉價的藝術品,真正的她只存在她自己心中,而我們只能望著這些殘跡,試圖建構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伊莉莎白,但無論如何,都希望大家心中的伊莉莎白能得到她想要的自由。

arrow
arrow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