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殿.jpg

雖然我偶爾會去看舞台劇,但本身並沒有很密切在注意相關展演消息,都是隨緣看到什麼就是什麼。這次會進場與之前去寶藏巖的導覽有關,該導覽有跟阮劇團合作推出套餐行程,只要參加導覽就可以拿到一張門票。報名導覽之後好奇之下上網搜尋,才發現這齣劇分成上下兩集,導覽送的是上集《奈何橋》,看戲當然要看全套,所以就再自己買了下集《輪迴道》,史無前例的在一個星期內連續兩天到國家戲劇院報到看劇。

進場之前我對《十殿》這齣戲沒有任何了解,只知道有記錄片無米樂的導演、大佛普拉斯的演員莊明增(順便推廣一下無米樂,真的拍得很感人,推薦),不過我對莊明增的認識是他對升斗小民生活日常這種議題比較感興趣,所以有大概猜到應該是描寫如我們一般庶民的悲歡喜樂的一齣劇。

第一天進場前劇組有請到該劇的藝術顧問來為大家做前導,我是直到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舞台劇改編自清代五大奇案──可是解說的老師說沒關係,應該要懷抱著什麼都不知道的心情像一般的觀眾一樣進場觀賞,所以這是沒問題的(理直氣壯)──當時就想說應該會很有趣,而且也想知道自己能看出多少影射,便在無知的狀態下進場了。

如同網路所描述,十殿上集《奈何橋》重點在於鋪陳,用數個看起來來歷、過往都沒有交集的家庭,刻劃出世間各種生態面相,最後再在下集《輪迴道》中收束,讓所有的單元片段串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看完《奈何橋》回家的路上,我並沒有很能了解每個小單元之間的關連,建築工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放任自己的妻子被工地主任凌辱,最後妻子甚至墜樓身亡、孩子被綁架撕票的老師心碎放逐自己,變成拾荒的流浪漢、前妻為了療傷投入工作中;保齡球館、電影院、卡拉 OK 的盛況則體現了 8、90 年代臺灣經濟成長、社會欣欣向榮的景況,當然還有喜歡做夢投資發財賺大錢、不務正業的丈夫,以及在丈夫欠債跟情婦落跑之後獨自扛起家庭的妻子,看起來彼此之間沒有任何交集,不過那時候我覺得一切到了下集應該都會揭曉,所以沒有多想,就抱著一樣的心情隔天進場看。

隔天看完了之後,雖然有感覺到有些線的角色有交集,例如建築工人的兒子長大之後變成愛情騙子,利用老師前妻痛失小孩的愛子之心騙財,但是基本上還是各自演各自的,例如壞警察因為殺害純純入獄,最後被阿棠殺死,或是被阿月兒子隨機殺人砍成重傷的阿月丈夫的小三阿麵等等,雖然中間有純純弟弟成為阿月兒子的公證辯護律師這樣的情節,但也只是拿來描述他如何替純純報仇的橋段;一直到最後,才由代表全知的西遊記角色,以旁白加上迷你場景的方式,將全劇人物之間的交集以及這些結局的因果關係娓娓道來。

雖然迷你劇場的確是做得很好,也可能是編劇想用比較新穎的方式為戲劇帶來最後的結局,不過單純從無知觀眾的角度來看,雖然迷你劇場將故事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但並沒有釋疑的痛快感;同時也由於最後結局的相關提示在劇中實在太過薄弱,讓觀眾無法在解謎之後產生恍然大悟的淋漓感,反而會覺得這些解釋很牽強;此外,劇中有一個白衣女子,貫穿在邱老師相關的劇情線中,看劇情很像是靈修者,但是她與劇中所有角色毫無關聯性,即使是後來與被發散偷拍光碟的女性角色有所接觸,看起來好似讓該女性得到解脫,但感覺上她的出現推動劇情的功能大於在劇中實際扮演的功能,尤其是最後向西遊記角色提問、引出最後解說的部分,感覺她與觀眾一樣都是站在全知角度,可是對劇情又沒有什麼實際引導作用(將結局導向好的方向或是開導所有角色得到超脫),和觀眾一樣只是單純旁觀,所以到最後反而不明白為什麼需要這樣的角色。

當然本劇還是有它令人驚艷的地方,例如全劇使用台語這件事,在北部的劇場是很罕見的(當然可能是我沒見過世面,不過我自己是很讚賞這點的)。我從小便和長輩一起住,所以台語算是母語,只是這幾年北上打拼,身邊的人都說國語,慢慢的也忘記很多台語詞彙,雖然想一下還是想得起發音,但失去以前在家鄉時對話的直覺,這是我一直覺得很遺憾的事情。這次入場觀劇,過程中沒有任何窒礙,全程都聽得懂(只有一個地方,就是小三的名字,因為我的年代沒有人叫這種名字,一時反應不過來,偷瞄字幕才知道原來是阿麵XD),而且又有很多俚語,對於太久沒長時間聽到母語的我來說,是非常令人懷念的。

當然,十殿的每個故事拆開來看我還是很喜歡的,因為每個故事的連貫感很強,給人一種「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滄海桑田感,感嘆之餘也令人默默思索人生,這種看完戲之後的餘韻我一直都非常喜歡,因此還是很慶幸有進場看劇;當然最後再推一下無米樂,真的很好看,口碑推薦。

 

 

arrow
arrow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