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文藝界最大的盛事大概就是甘露水重新問世,我對臺灣藝術史沒有研究,單純跟風看新聞報導和臉書上的小道消息,記得有一篇臉書文章提到張家在這些日子裡保存甘露水的心路歷程,覺得很感動,偶然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展的訊息,很自然就決定要挑一天去參觀。
就像個湊熱鬧的普通觀眾,進場之前我並沒有去查相關資訊,所以到現場才發現雖然主打甘露水,但適逢去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週年,其實展覽的軸心是整個近代臺灣的藝術史,主辦單位很有心的向各展館、家屬與藏家借來臺灣畫家的作品,同時介紹日治時期臺灣新劇的演進,最後還有特別為甘露水拍攝的修復紀錄片,是內容很飽滿的一個展。
展覽以介紹臺灣文化協會作為起始,既然主軸是臺灣意識,咱們的林獻堂大大當然不會缺席,現場就放了一幅林獻堂的畫像,不過因為是油畫,乍看之下我還以為是蔣介石,還很困惑他在這裡幹嘛?後來仔細想想才知道是林獻堂,有圖有真相,真心不騙。
旁邊當然還有蔣渭水,不過因為是常見的照片就沒拍了。
霧峰林家在林獻堂當家的年代扶植了很多作家、藝術家,可以說是台灣意識萌發的搖籃,展覽介紹臺灣文化協會與畫家們組成的「赤島社」的各種互動以及衝撞體制,赤島社的畫家們彼此之間的情誼也可以在展品中看出。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見當時的畫家深受世界潮流影響,除了野獸派(展覽說是野獸派,但我覺得有好幾幅看起來是印象派)、日本主義,甚至還有潑墨山水(但比較少只有郭雪湖的一幅,可能當時的潮流還是留歐吧!)
這些畫作乍看之下有高更大溪地的影子,但細細揣摩,就會發現他們畫的是當時臺灣的日常,有廟、有小吃攤,甚至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街景,可以看見畫家努力的要把所謂的「西學」融入這塊土地,看展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腦海一直有個畫面:如果當年這些畫家在台灣本地辦畫展,吸引很多人來參加,觀眾可能一邊看一邊討論「啊這畫得有像(台語)!」「這就那個廟口嘛(台語)!」,然後突然覺得畫家壓力山大,因為如果畫抽象畫或寫意畫會被觀眾吐槽這畫得不像,就覺得很有趣,可能這也是畫家的畫都還留有原型的原因也說不定(因為解釋畫派畫技太麻煩)?
既然是藉著甘露水問世熱度而舉辦的展,當然就不能漏掉這尊雕像。整個展覽中,黃土水的作品是少見的雕刻(幾乎都是油畫),雖然看過照片,但我一直對甘露水的尺寸感到好奇,想說可能是小小一個,只是照片近拍所以看起來很大;現場看了之後才知道真的是等身大小的雕像,而且紋理非常細緻,黃土水非常用心的對待自己的作品,甘露水的身上沒有任何稜角,大理石刻成的肌理溫和圓潤,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過去,在觀眾面前的就是一個美麗的少女,擁有無瑕的肌膚,少女綁著雙髻,髮絲層次分明,一直盯著看會想伸手去摸她的手臂,看看是不是真的這麼圓潤(請忍耐展品是不能觸碰的)。這種膚如凝脂的感覺照片真的拍不出來,要自己去現場看才能理解,看到一半我真的有股衝動,好想把這尊雕像介紹給大野智啊(不過他好像沒有雕刻作品,這樣硬推坑他會困擾吧XD)!
展館的三樓特別闢了一個展區給台灣新劇,基本上有看過台北歌手的話對裡面的描述都不陌生,看到閹雞的介紹時我還當場啊了出來,就像看到老朋友(謎之音:不要裝熟,你沒看過好嗎!)。不過因為時間不太夠,所以這個展區我看得比較快,接著直接衝到地下室看最後一場甘露水紀錄片。紀錄片不長,主要是描述在這些日子保護甘露水的張家的心路歷程、訪問黃土水的舊識,以及記錄甘露水的修復過程,看完剛好閉館。
我自認沒什麼藝術細胞,當初預估應該一個小時就能逛完整個展,沒想到裡面的資訊量比我想像的還要大,為了趕上最後一場紀錄片有蠻多地方都快速看過,自己也覺得有點可惜,建議有興趣要去的人可以多抓一點時間,慢慢的把整個展區逛完,相信會得到更多東西。因為前兩天才去看了慕夏展,突然覺得本土展覽親民很多,給拍給看還不收門票,真的有夠窩心,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概是展區的動線設計不太好,本來預設是照著動線前進可以看完全部展品,但如果跟著設計前進就會漏掉另外半邊的展品,所以我沒跟著動線走而是一排一排檢查還有哪裡沒看到,算是小瑕疵,不過這個展內容真的很豐富,相當於跑一個地方就可以看齊台灣大部分重要畫家的作品,不用跑到各大美術館去——更遑論有些是私人收藏了。如果有空很推薦前去觀賞,看看一百年前的台灣人如何用藝術啟蒙這塊島嶼,在幽微之地帶來生命甘露、晨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