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430.jpg

再次拜訪新竹。

正所謂四月桐花五月雪,長這麼大還真的沒親眼見過桐花開滿的樣子,所以看到有桐花小旅行的行程當然就給他報下去了。因為這次想挑戰一篇結束,所以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行程紀錄吧!

一開始我們在高鐵新竹站集合,轉乘遊覽車朝著第一站吳濁流故居出發,在導覽老師的介紹下,才知道原來吳濁流也是客家人,這樣看來客家人在台灣的人數雖然較少,卻是推動文化藝術不可或缺的力量。

下車的地方除了吳濁流故居的石碑,還有一塊「督憲光臨紀念碑」,導覽老師說日治時期椪柑是新竹的名產,而且是非常貴重的作物,當年本地曾經舉行椪柑品鑑大會,當時的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曾到場觀摩,這對居民來說當然是光榮的事,所以特別做了一個紀念碑,只是這塊紀念碑也命運多舛,曾經因為道路拓寬等種種理由分崩離析,經過修復後才重新豎立在這裡。

IMG_1429.jpg

吳濁流出生在還算富足的人家,也因為他對台灣文學的貢獻,使得吳家祖厝被原樣保留、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資產;進入吳濁流故居的田埂小徑上照例供奉著大家的好鄰居土地公,傳統農業社會每個小聚落都會有自己的土地公廟,然而隨著時代變化,農村人口下降,老人家也無法再一一走訪每個廟宇祀奉,因此開始產生將鄰近廟宇的神明請到一起供奉的現象,吳濁流故居前的土地公廟也不例外:

IMG_1431.jpg

此外,客家的廟宇和閩南廟宇也不一樣,神明是沒有神像的,而且也沒有土地婆,這些我們對於土地公廟的既定印象,其實是從閩南文化發展出來的,後來可能既定成俗,才變成一種特定印象。

離開土地公廟繼續沿著田間小路走,吳濁流故居慢慢地出現在眼前:

IMG_1433.jpg

IMG_1446.jpg

IMG_1447.jpg

這次來到新埔,讓我發現另一個客家人的特點,就是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在吳濁流故居等著我們的是新埔當地居民,而且都是年紀蠻大的長輩,當天太陽其實蠻大的,但他們還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用客家傳統節慶舞蹈來歡迎我們這些訪客,我覺得這種由居民主動投入的鄉鎮活化真的比較好,不只比較持久,也能讓長輩對自己的家鄉更有認同感,從上次的關西到這次的新埔,真的可以看出客家人的團結,這點實在令人敬佩。

本來想多放幾張長輩們迎賓的照片,但剛剛整理才發現我拍的是影片,照片反而少,只好用這張當代表,覺得好奇的人請自己報名桐花小旅行前去現場觀賞啦!

IMG_1438.jpg

迎賓活動結束之後,導覽老師為我們介紹以傳統客家三合院為建築標準的吳濁流故居。吳姓的先祖相傳是周太王長子太伯,由於太王有意傳位給三子季歷,為了避免王位之爭,太伯逃入江南地,紋身斷髮以示不能繼承王位,後來太伯成為該地的君主,號句吳,成為吳姓的起源;後世孔子評價太伯禪位一事為「至德」,因此吳濁流故居的主堂便稱為「至德堂」。

IMG_1436.jpg

至德堂上面當然免不了有繁複的飛簷裝飾,比較可惜的是瓦上長了雜草,如果能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

IMG_1445.jpg

光是客家傳統建築就有很多東西可以說,但可惜我們的行程有點趕,所以導覽老師只能大略為我們介紹,但他也說如果有興趣可以跟他聯絡,他可以排出時間好好的解說吳濁流故居。

離開吳濁流故居,我們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巨埔休閒農場,這是導覽老師自己經營的觀光休閒場所,裡面有許多植物,可以讓遊客接觸大自然,每年到了三四月黃花風鈴木開花時總會吸引大批遊客;除此之外,這裡也很常舉辦各種營隊活動,讓小學生們在遊戲中探索科學原理。園區基本上不收費,開放遊客自由進入參觀,在裡面負責介紹的工作人員都是志工,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地人對當地文化與教育發展的不遺餘力。

這個行程是手作 DIY 以及植物導覽,因為我們人數比較多所以分成兩組,我先參加製作竹蜻蜓的組別,因為一直在動手做東西,以及在有限的時間內想辦法讓竹蜻蜓飛起來,所以根本沒有拍照,這裡就用一張景觀圖矇混過去:

IMG_1453.jpg

做完竹蜻蜓,我們跟先去植物導覽的組別交換,在導覽老師的介紹下認識一些台灣常見的植物,其中當然包括本次活動的重點桐花。桐花祭其實並非客家傳統文化,桐樹的引進是在日治時代,一開始種的是一種叫做光桐(這邊有點忘了,不太確定)的物種,但生病大量死亡沒種起來,後來才改種另一種稱為皺桐的品種,也就是現在最常見的桐花樹。

IMG_1449.jpg

IMG_1452.jpg

因為桐花步道是下午的行程,這邊導覽老師只是簡單為我們解說桐花的種植歷史和生物特性,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走了一小段山路就回去吃午餐,準備繼續下午的行程。寫到這裡我也知道一篇結束不了,所以下午的行程就改到另一篇繼續整理吧!

arrow
arrow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