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克圖的盜書者.jpg

作者:約書亞・漢默
譯者:劉復苓
出版社: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107

鹽來自北方,黃金來自南方,阿拉的教導和智慧瑰寶僅見於廷巴克圖。

這是流傳於廷巴克圖當地的諺語,昭示著這個如今看來毫不起眼的城市所承載的輝煌文明。在近代史中,非洲一直被認為是沒有書寫文化的「落後地區」,經過殖民時期西方列強的摧殘後,更是給世人積弱不振、貧困匱乏的刻板印象;幸而近年來關於伊斯蘭文獻的出土,這樣的形象開始慢慢被扭轉。

相較於歐洲,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熱鬧而喧騰,思想著述可說百家爭鳴,藉地利之便,廷巴克圖是當時貨物轉運之地,也因此聚集了伊斯蘭學者;在廷巴克圖,世俗的金銀珠寶被棄如敝屣,相反的,一卷藏書可能貴逾百金,學者與家族都以藏書豐富為榮,這樣的傳統造就把書當傳家寶的風氣,在這裡用錢向家庭購買他們收藏的手抄本——即使這份手抄本已經破爛不已、而且只是隨便捲起來的紙張——是極大的侮辱。本書的主角海達拉生長於廷巴克圖一個傳統的藏書家庭,在父親的遺囑中被指定為家族藏書的管理人,為此他開始學習廷巴克圖的歷史知識,同時也為當地最負盛名的公共圖書館阿瑪德・巴巴機構工作,四處收集手抄本、並在它們被環境毀壞之前加以妥善保存。

由於當地的風氣,海達拉一開始收購藏書的行動極為不順利,當地人願意借閱自己所藏的手抄本,卻在海達拉提出要收購時憤怒的驅逐他;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琢磨,海達拉才掌握了說服當地人出讓手抄本的技巧,也因為他的努力,阿瑪德・巴巴擁有廷巴克圖最豐富的藏書;而身為當地傳統藏書家族,海達拉也為自己的家族藏書創辦了瑪馬・海達拉紀念圖書館,中世紀廷巴克圖的榮光彷彿在這一刻再現。

然而好景不長,由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所創建的伊斯蘭國,藉著戰亂、綁票勒贖等手段迅速擴張,甚至一度佔領廷巴克圖。由於把持著伊斯蘭國的領袖是激進份子,從城內女子的穿著、兒童的教育方針、廷巴克圖的傳統祭典到城外埋葬的聖者墳墓,在他們眼中都是違反伊斯蘭教義的行為;在一連串令人髮指的「審判」之後,海達拉開始擔心藏在廷巴克圖的手抄本也會以違反教義的名義被摧毀,為了保護手抄本,海達拉開始聯繫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手抄本保護協會,用各種管道秘密將手抄本運出廷巴克圖,本書便是這場救援行動的回憶錄。

從書中的描述不難看出當時風聲鶴唳的氛圍,以及在廷巴克圖人心中根深柢固、守護知識的傳統精神。在目睹聖戰士對不符合教義的人的審判之後,這些廷巴克圖平民還是願意冒著開罪他們的風險協助藏起手抄本,相關的圖書館成員甚至願意冒著生命危險穿過層層檢查哨,將一箱箱的手抄本經由各個路線運出廷巴克圖;而在其中最令我佩服的則是海達拉本身對於這個行動的緘默,由於擔心過度呼籲保護世界遺產會讓聖戰士反其道而行、對手抄本做出不可逆的破壞,在整場運輸行動中,海達拉不只絕口不提行動內容,還要求馬利政府甚至聯合國文教組織都對手抄本三緘其口,這對於看慣一點貢獻就要大肆宣揚的我來說真的是異常佩服,因為對過程保密的另一個意思是,整場行動的最開始不會有任何外援,無論是經濟還是設備都必須自己想辦法,但也是因為這份忍耐與不邀功,才讓整場救援行動得以在低調的狀態下圓滿結束。

除此之外,本書對於中世紀廷巴克圖的描述也相當令人驚嘆,尤其是愛知識勝於財寶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也讓我想起以前看過但是沒看完的小說《鏡花緣》中,作者對於主角到訪的某個國度的描述,他說那裡的人皮膚漆黑,看來其貌不揚,因爲主角一行人來自中土,受大唐威名遠播之利,當地望族非常恭敬地招待他們,同時求知若渴、希望和他們探討學問,而主角一行人自負天朝上國,又因對方的外表輕視他們,胡亂吹牛之下直接被打臉,後來向對方打聽,才知道這裡風氣酷好知識,一般家庭都有藏書習慣,只是因為這裡的小偷闖進來時不偷金銀財寶只偷書,所以這些藏書都珍而重之的收起來,才導致書櫃上看來空空如也。當年我看到這段還以為作者瞎掰,但讀到廷巴克圖的藏書史時,卻意外的和這段文字相連,姑且不論作者是否真的知道或到訪過這裡,這樣重合的描述真的震驚到我,原來世界上真的有這麽特別的地方。

佔領廷巴克圖的聖戰士,在法國祭出藪貓行動之後盡數撤離,臨走前他們燒毀了阿瑪德・巴巴中心近四千本手抄本,就在世界以為整個中古伊斯蘭文明的文獻皆付之一炬時,海達拉才出面表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手抄本都被他們完好的運出保存,也因為這群無名英雄,世界歷史的其中一塊拼圖才能完好的留存在世界上,而不是湮沒在沙塵中,僅留後人對黃金之城的無限遐想。

 

 

延伸閱讀

《暗渡文明:大搶救還是大疑案?改寫非洲歷史的廷巴克圖伊斯蘭手抄本事件》

廷巴克圖的盜書者: 搶救伊斯蘭古手稿行動

至少在行文的當下,繁體中文關於廷巴克圖的書就這兩本,若要我評論,竊以為這本比上面那本好看。本書除了講述手抄本搶救事件外,還穿插了當時歐洲探險家堵上生命探訪廷巴克圖所留下的雪泥鴻爪,補足了上面那本對廷巴克圖歷史的缺漏,最後筆鋒一轉,質疑手抄本事件的真實性。因為這本書的出版時間比較晚,或許後來真的有人質疑手抄本運送行動的必要性,但我自己是覺得至少就本書來說篇幅不大,而且論述也沒有那麼充足,比較像是留下一個疑問讓讀者思考,因此至少行文的當下我並沒有想全盤否定這個運輸行動,頂多是存疑後續觀察這樣。

另外想說一件事,因為我是借圖書館的書來看的,很想呼籲一下請大家尊重公共資源,我借到的那本不知道哪一任讀者,拿筆在上面畫來畫去,加了一堆自己的意見,字又很潦草,非常影響閱讀,我很想說你這麼愛寫自己買一本回去高興怎麼畫就怎麼畫,不要在公共資源上亂搞,有點公德心好不好!

有圖有真相,畫的人要是看到這篇真的希望你反省一下,要戰自己去找譯者戰,在公共資源上塗塗抹抹是怎麼回事!

廷巴克圖的盜書者: 搶救伊斯蘭古手稿行動

廷巴克圖的盜書者: 搶救伊斯蘭古手稿行動

廷巴克圖的盜書者: 搶救伊斯蘭古手稿行動

廷巴克圖的盜書者: 搶救伊斯蘭古手稿行動

 

《故宮博物院前後五年經過記》

說到文物遷移,當然不能不提故宮文物南遷。不過我想不出有看過紀錄故宮南遷的書,就推薦一下這本。本書作者曾參與故宮創建的過程,在書中回憶了當年如何清點國寶、送溥儀出宮,以及故宮草創的過程,文字平鋪直敘,但是深入人心,尤其又是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可信度極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