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家.jpg

最近在搬天空的舊文,為了找圖片上網查詢,才發現這個已經簽結了。果然時間是最偉大的小偷啊!

【寫在前面】

1.本文將使用其它音樂劇:鐘樓怪人(以下簡稱鐘)、吻我吧娜娜(以下簡稱吻)、悲慘世界(以下簡稱悲)來做比較評論

2.我個人非專業劇評,所看過的舞台劇用十根手指頭可以數得出來,本文為普通觀眾看完之後的心得感想,若要嗆我目光短淺沒錯的確是這樣,但比較建議直接點上一頁離開,節省您寶貴的時間,以上

======================正經文分隔線======================

慣例的劇情介紹:本劇以過去和現在兩條主線交織而成,主角小飛是一個熱愛跳舞的年輕人,同時也是「夢想家」舞團的團長,堅持理想的程度到了即使山窮水盡,也不肯讓夢想沾染上市俗氣息的地步,因此和團員大德對「夢想家」未來該何去何從起了爭執;在此同時,小飛的父母背著他為他申請了國外企管學校入學資格,堅持跳舞的小飛與父母因此陷入冷戰,此時爺爺鼓勵小飛要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並告訴他祖先是參與黃花崗之役的第七十三個無名烈士,在起義前為爺爺種了一棵樹,1949年爺爺逃難時,特地帶了一顆大樹的種子來到台灣......

這樣寫很吸引人對不對?我也很佩服我自己(眾毆)

直接進入結論,這齣劇我給中評,因為我肯定每種不同的嘗試,但還是不得不說本劇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現在從以下五個角度來解釋:

1.演員

這裡主要指演出劇中角色的所有人員,包括路人,以演技為主,歌唱部分請往下轉至歌手一節。

第一個覺得沒處理好的部分就是爺爺,因為他是連結兩個時空主線的重要人物,但在劇中卻幾乎無法有所表現,導致兩條線的連結變的有些莫名其妙,雖然我們都可以理解過去與現在兩對主角之間的關係,但這個部分其實是可以有更大發揮的,就這樣莫名被鬼隱實在是有點可惜。

此外,必須說可以看出裡面所有的演員都是練家子,尤其是挨打(?)時,更可以看出專業身段,我相信那沒有辛苦練習一定辦不到,所以給予所有演員高度肯定。但比較可惜的是劇中大部分的人物都臉譜化了,主角小飛、純純很明顯的就是理想的化身,大德是屈服於現實的那個部分,不可否認這樣非常容易敘述劇情,但才看完一天,所有人物在我腦中就已經變得模糊、死白,反倒是過去、現在二主線中的壞人(總督大人、豪哥)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演員刻意在說話腔調、動作上給予角色鮮明活力,這樣看來身為正派的主人公氣勢反而被壓了下去,雖然最後邪不勝正皆大歡喜,但我無法得到共鳴;可是這個部分我自己是覺得不該苛責,畢竟比起《吻》、《鐘》等劇,只有一小時左右的《夢想家》時間上確實是太短了一點,不簡化角色個性恐怕不好處理,因此這個部分我還是給予肯定。

2.劇情

這裡主要討論過去(黃花崗之役)主線,現在主線請轉至下一節。

基本上這是一齣音樂劇,所以歷史考據諸如王晚晴是否為虛構人物、後來登場神秘領袖是孫文還是黃興等皆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過去主線令我感到有問題的有兩個部分:

第一是起義失敗,志士被處死的橋段。我只能說這段真的可惜了,本來可以處理得更好的,因為這是我認為本劇舞台效果運用得最成功的橋段之一,當志士都倒下之後,上方打起紅色燈光,整個場面看來血腥一片,革命的壯烈不言可喻;只可惜下一幕立刻破壞了這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畫面:後方舞者走出,成為第二批被處死的烈士,眾人開始合唱,或許是人數不足,原本舞台中被處死的舞者也爬了起來,再次加入「被處死」的行列中,這個畫面在觀眾眼中看起來詭異至極,甚至令人聯想到殭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悲壯氣氛至此破壞殆盡。我可以理解導演希望讓很多演員出場一起合唱,彰顯革命的壯闊氣勢,但這個做法卻破壞了劇情的流暢,我個人認為這裡可以參考《悲》劇中革命橫屍遍野一幕的表現方法,單用雙簧管吹奏哀傷的曲調,場景調暗,如此悲涼的情境相信帶給觀眾的情緒也不輸給〈one day more〉大合唱的震撼。

第二就是過去主線即將結束時,莫名冒出了「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的布條,整個超展開,非常突兀,當然我知道這是慶祝民國百年的劇碼,而導演可能捨不得放棄與妻訣別書此一壯烈書信,所以過去主線才會圍繞在黃花崗,但也不該因此無視劇情的合理性與完整性,這裡在觀眾眼中看起來就真的是莫名其妙,整個銜接不起來,我認為要嘛就是整個過去主線以辛亥革命為主,要嘛就是刪除這一幕,另外想辦法銜接,這樣跳針已經不是可以用時間來開脫的了,以賴導演如此資深的經歷,怎麼會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3.結局

以現在主線為主論述。基本上這條主線是以虛構人物與虛構劇情來表達對未來的展望,所以不太有什麼大問題,因此這裡主要是談談我對結局的感想。就像前面所說的,我知道導演想傳達有夢最美、堅守夢想,即使這個夢想在世俗的眼中非主流,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再加上為了結合最後轉至現場,給予觀眾參與感,因此做了主角樂勝大翻盤的結局,這部分我個人沒有什麼異議,只是想提出一點自己的觀點,也就是:夢想無分貴賤,不須看輕世俗。會這麼說其實是想提醒自己記得反思,台灣現在開始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所以雖然還是會質疑,但已經學會給予藝術家一定程度的尊重;不過我還是必須提出,不管任何職業──即使是看起來很有前途但跟舞蹈家一比就是俗氣有錢味的企業管理學位──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甚至十分肯定大德為了讓夢想家舞團延續下去而對現實所做的妥協,現實中不乏藝術團體拉贊助的情形,所以就某種意義而言,大德對夢想家的貢獻並不算小,為了完美結局而貶低了他的做法我其實有點替他叫屈。

若從這個觀點延續下去,撇開國慶此一特殊日期,本劇如果在普通日子上演,這個結局我一定十分不滿意,理由如上所述,其實人生真的不需要黑白如此涇渭分明,留下令人無限懸念的空間意義反而更深遠。這時候就不得不提《吻我吧娜娜》一劇(我要強調一下劇本非雨生所編,他負責的是音樂部分,省得大家老是覺得我偏袒他),最後男女主角郝麗娜與潘大龍合唱琴瑟和鳴之後,潘大龍深情的向郝麗娜索吻,就舞台氣氛看來,郝麗娜貌似會應眾人要求,給予潘大龍深情一吻,從此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偏偏峰迴路轉,郝麗娜並沒有忘記她獨立自主、堅持自我的本性,反而向潘大龍下戰帖──想得到我的愛,你可得再加點油!然而這一幕卻沒有任何苛責郝麗娜離經叛道的發言,反而以「看來這場戲還沒結束」以及潘大龍激賞的反應來結束本劇,這在十年前社會風氣尚屬保守的台灣看來已不容易,十年後的現在看來還是很前衛、貼合時勢,完全不顯得老舊,就算果陀把這齣劇再搬出來演,如果不刻意宣傳雨生的名字,說它是新編的劇碼八成也不會有人懷疑,因為可以接受郝麗娜這種後現代女性的人已經變多了;反觀《夢想家》,仍舊是傳統的邪不勝正、曲高和寡路線,若以普通上演時機來做評分,高下立判。

4.歌手

音樂劇歌手與演員同樣重要,這點不管是《吻》、《悲》、《鐘》都做得非常好,要震撼有震撼,要深情有深情,所有的聲音表情全部到位,漂亮的牽引觀眾的情緒,這裡就不得不說《夢想家》的歌手並沒有選得很好,無論是場邊或是舞台上的演唱者,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們就只是在唱歌。整齣劇聽下來,我第一個認為唱得好的就是飾演王晚晴與春梅的兩位演員,因為我不看電視,後來才知道這兩個人是星光幫(是吧?)出身的周定緯和林芯儀;其他人大體上就是氣勢太弱,沒有把角色應有的情緒融入歌中。

接下來就是我本人非常絕對超級主觀的看法:我不喜歡場邊的女歌手,就是開場負責演唱夢想家一曲的那位,尤其是最後小朋友合唱團出場的時候。在我高中三年合唱團經驗的貧乏認知中,所謂的合唱就是二到三個聲部以不同的旋律去詮釋一首歌(請不要苛責我,我的認知很貧乏我知道),但小朋友出場的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是這位女歌手在唱歌,反而是台上的小朋友跳著......好吧,台灣版爺爺我回來了的舞步,沒有聽到小孩的聲音,沒有合音,只有這位女歌手自己在唱,期待落空的霎時間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可不可以叫那個女的閉嘴!讓小孩唱!這算是整個戲劇裡面累積起來的情緒,因為好幾幕諸如總督大人出場還是什麼我已經忘了的場面,都是場邊的人代替演員唱,但我提到的幾齣比較用音樂劇都是演員自己唱屬於他的歌,難道是時間不夠無法練習完全?但我記得陳志遠大師是今年三月左右過世的,說一句不敬的話,我相信本劇的音樂至少四、五月左右就已大致成型,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可以排練,難道真的無法讓演員將歌曲練好?撇開《悲》、《鐘》二劇不談,裡面都是專職聲音的人,《吻》劇角色多為果陀演員飾演,非專職歌手,但也沒有代唱的情況發生,娜娜可以,為何夢想家辦不到?這個部分我個人認為它是失敗的,只能說胡德夫的聲音救了一切。

5.音樂

這裡主要探討編曲、樂器等非人聲呈現方式。後來聽說,《夢想家》的製作經費是一億,光是音效設備就花了六千萬(這我不是很確定,有錯要麻煩指正一下),但我還是要鞭這音樂呈現沒有一億的價值。

一樣撇開《悲》和《鐘》這兩齣看起來製作成本應該是遠遠超過的劇碼,我們一樣以《吻》劇來做比較(迷之音:結果另外兩齣只是煙幕彈,重點根本就是吻我吧娜娜!),根據雨生的朋友兼工作夥伴KOJI的說法,當年製作《吻》劇時,果陀的經費拮据到連母帶都買不起,所以雨生貢獻出要錄製《口是心非》專輯的母帶,製造出現場無法呈現的音效,再讓LIVE BAND搭進來(詳情請參考PTT METAL_KIDS版),所以大致上可以推斷《吻》的製作經費應該沒有一億,可是《吻》所呈現的音樂元素卻非常豐富,除了BAND的制式樂器外,有手風琴、小喇叭、伸縮喇叭......等等等,音樂節奏錯落有緻,令人不容易氣悶;尤其是每個角色的音樂皆量身打造,例如女主角郝麗娜代表新時代女性,所以用搖滾、強烈的曲風來表達她的叛逆性格,而郝麗娜的妹妹郝麗絲溫柔婉約,因此用抒情曲風來襯托她的嫻靜;故事的主要角色有所串聯者其旋律也會成套、給予一致性,例如劇中人物霍小開是男主角潘大龍的好朋友,所以兩個人表達情意所用的歌曲〈霍式音階〉、〈荒郊野外〉就是同一旋律的變奏,以保持劇情的連貫性,在此可見雨生和KOJI的巧思。反觀《夢想家》,就我記憶所及,除了BAND制式樂器之外,比較有印象的就是胡琴、電子琴(還是手風琴?),看起來所用的樂器數目沒有差很多,可是《夢想家》故事整體推進速度過於緩慢,我大概看到三分之二左右就開始感到無趣,有了「何時才結束」的想法;而音樂的連貫性也不足,雖然過去與現在主線演員皆唱了二十歲、過去我們不認識,但未來我們在一起這些歌(歌名忘記了抱歉),可是鑑別度不夠,如果像《吻》一樣出音樂CD,沒有畫面可能無法分辨是哪一幕;描述戰爭的音樂也不夠磅礡,來不及帶出情緒就過去了,這些都是我認為非常可惜的部分。

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如對唱、合音等等可以討論,可是打了很多我超累,所以就先這樣吧!只能說本劇真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或許礙於時間角色無法做更深入的呈現,但至少上面提的很多東西都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像《悲》劇一樣加入甘草人物〈酒店夫婦〉,或是《鐘》劇的虛構人物詩人葛林果,來讓劇情不沉悶、帶動氣氛,這些都可以考慮;但不管怎麼樣只要有人願意嘗試就是好事,如果沒有人敢走這步那才令人難過,因此還是要謝謝每個工作人員的辛勞。

最後再次強調,本文乃是無任何藝術底子的我的粗劣評論,資訊正確度可能不夠,若有人指正非常感謝,但麻煩鞭小力一點,我的心靈很脆弱(?)。最後祝大家雙十節(?)快樂!

arrow
arrow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