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jpeg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譯者:唐澄暐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789571392110

忘記在哪看見的書介,對這個主題很有興趣,本來是排在書單後面的,但一時興起就插隊借回來看完了(欸)。

本書顧名思義是在探討人生而善良的本質,並用各種實證說服讀者相信人性本善,智人能「稱霸」地球並不是因為我們是萬物之靈,也不是因為我們比其他物種更聰明,而是我們能共享資訊、互惠他人。為了這個目的發展出來的生物特徵,最顯著的就是我們的眼睛——幾乎沒有其他生物像人類一樣擁有黑白分明的雙眼,這讓我們更容易分辨接觸者的視線焦點,也因為直視彼此更容易取得信任,成為社會關係發展的基石。仔細想想這個論點也蠻有趣的,傳統面相教學書中,都會告訴大家一個人是否誠信要看眼睛,如果眼白混濁不堪,就可能是奸險之輩要多加小心;言情小說(欸)對男女主角的描寫,無論美醜也都不會忘記說他們有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這些或許也都無意識地透露了我們對人的信任和偏好。

本書一開始,作者先從演化的角度著手,詢問為何在尼安德塔人與智人的生存競爭中,明明尼安德塔人在身體素質、腦容量都更佔優勢,但最後卻是智人獲得勝利?一般對於這個問題的定見都是我們的祖先對尼安德塔人展開一場血腥屠殺,然而作者透過各種數據以及雪狐馴化實驗說明,所謂的屠殺並不存在,智人生存下來的原因是我們更具同理心、更喜歡分享,為了便於分享資訊,語言也因此發展出來。

除了如此久遠的考古之謎,作者也引用近代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如復活節島文明消失之謎,我們一直以為是由於島民為了建造摩艾像過度開發資源,當島上最後一棵樹倒下之後,島民無法再從樹上得到果腹的食物,島的滅亡也就註定,但是作者參照其他被忽略的紀錄文獻,推翻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論點,告訴讀者:文明之所以消失,是因為外來者挾帶強大武力與資訊不對等,帶來傳染病或騙(擄)走島民當奴隸,導致人口銳減,進而文明滅絕;在這之前,復活節島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好客、愛分享、人民身體強健的富庶文明。

當然,如果要證明人性本善,作者必不能避開本世紀最令人不忍卒睹的種族滅絕事件:奧斯威辛集中營,這幾乎是人慈一書論點的最佳反例,作者在書中也承認:因為集中營,導致德國出版商對這本書興致缺缺。作者也無意為這場悲劇辯解,只是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些事件:或許驅使他們做出這些行為的並不是極端的惡,而是想要變好的心。正如小說《珍瓏棋局》裡面曾經提到的,當時納粹的種族主義宣傳無所不在,德國人都陷入一種淨化世界的狂熱中,與其說他們麻痺,不如說他們打從心裡相信自己是在做好事;而人是社會動物,即使有少部分德國人覺得這些事情很奇怪、不應該這樣做,礙於社會氛圍也不敢宣之於口——當然還是會有部分例外,這就是書中提到的另一個類型革命者,這些人能傾聽自己內心的質疑並付諸行動,而這也是作者希望我們成為的人——這種集體的社會現象才是導致如此悲劇發生的原因。

既然人性本善,那為何我們的世界還是會有這麼多傷害別人的事情呢?作者認為還是社會氛圍所致。如同心理學家所強調的,人的童年會影響一生,與你互動的人也是映射自己的鏡子,只有你將對方當成敵人防範、甚至任意對待,對方才會真的無法成為人。作者指出長久以來經濟學家的經濟人理論、人有惰性的想法一直支配著我們,所以我們始終認為應該要提防其他人,這種懷疑的種子種在每個人身上,也使得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善意猜忌大於接受;而相對於善意的新聞,媒體又更喜歡讓惡意出現在眾人面前,長久而往這些疏離與資訊就開始導致各種事件頻發。

書的最後,作者也提出一些每個人可以從自身做起的建議,因為他認為要改善這種狀況,需要每個人都做改變。裡面有些觀點我同意,有些我覺得可以再觀察,但無論如何這本書真的寫得蠻好的,看了有種心情愉快的感覺,因為我看書還蠻慢的,這本倒是看得很順利;雖然看起來有些過於天真,但不失為另一個前進的方向,因此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截圖 2023-06-11 上午4.43.27.png

人慈一書認為紛爭發生的源頭肇始於農業社會,邊界出現是對立的導火線,但邊界如何出現在人的意識概念中?由經典來詮釋最適合不過。

 

《魔王》

截圖 2023-06-11 上午4.47.10.png

即使洪水來了,也要成為不被沖走的大樹。

附帶一提這本書跟大野智演的電視劇沒關係,電視劇是改編韓劇,這本是原創小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人慈 社會學
    全站熱搜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