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戀桃花源.jpg

今年不務正業到處閒晃,就一直看到這張海報,以我對劇場的不熟程度,仍然不時會聽到、看到相關報導,可見《暗戀桃花源》的膾炙人口──只是我沒想到這齣劇已經30年了。雖然一直看到消息,但也一直沒有認真去找資料,等到想起來又是一段時間後的事情了,當時就在想:慘了一定已經過期,但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上網查查看,沒想到居然12月還有一場,當下趕緊點下買票免得又忘掉。

到了演出當天,雖然知道有不少人會進場看戲,但整個場地座無虛席還是讓我嚇了一跳(通常都是八成滿,還會有一些空位),找到位置坐下之後就是等待時間,沒什麼好寫的,所以直接跳到劇情介紹。

劇場內,舞台劇《暗戀》正如火如荼的排演著。《暗戀》以抗戰為背景,講述一對戀人江濱柳及雲之凡,在離別之前的一個夜晚幽會,談論、刻劃著屬於兩人的美好願景。舞台劇是導演的親身經歷改編,因此他十分重視演員對角色的詮釋,再三介入指導;就在演員與導演為了劇情爭論不休之際,劇場內突然來了另外一組人馬,正要為兩天後公演的另一齣舞台劇《桃花源》做最後彩排。對於有其他人出現這件事,雙方都感到莫名其妙,一問之下原來是劇場管理員的疏失,導致場地鬧雙包,同一時間有兩組人馬要使用劇場。由於雙方的演出時間都即將逼近,最後只好協調輪流使用舞臺排練。哀傷內斂的《暗戀》,與奔放誇張的《桃花源》,兩齣截然不同的戲碼,會交錯出什麼火花呢?此外,一個在現場不停尋訪莫名戀人的女子,又是什麼來歷?

本劇的演出時間莫約2小時,本來我還在想演出時間這麼長沒問題嗎?後來證明是我多心了。演員(以及劇本)巧妙的把《暗戀》以及《桃花源》兩齣戲融合在一起,無論是轉場還是現實與虛構的變換都不突兀。在劇中,《暗戀》營造出的是憂鬱、悲傷的氣氛,江濱柳與雲之凡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分離;在小小的昆明他們錯過彼此(稍微離題一下,江濱柳人設裡面提到的西南聯大,正是鹿橋《未央歌》的描寫背景,非常好看,推薦閱讀),在繁華的上海他們相遇相戀,在小小的台北,他們卻又相望不相聞。反觀《桃花源》,一開始即以誇張、逗趣的形式緩和《暗戀》的沉重,從戲裡到戲外每個劇組組員各種荒腔走板的行為舉止,逗得觀眾哈哈大笑,在不知不覺中,迎接結局的到來。

本劇以悲喜交錯的方式,呈現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同時又互為表裡,正如同劇本裡兩位導演互相爭執時所說的話:「你那是什麼荒謬的喜劇,陶淵明都要哭了」、「你那個悲劇我看了才想笑」(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具體台詞不記得了),事實上《暗戀》是以悲開頭以喜作收,而《桃花源》則是用荒謬的劇情,掩飾劇中人物想要傳達的悲傷。時代的捉弄讓江濱柳與雲之凡錯過彼此,上海一別,局勢陡變,來到台北的他們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當年往事只能放在心上默默懷念;當江濱柳迎來生命最後一刻,抱著孤注一擲的心態,他在報上刊登尋人啟事,終於盼得雲之凡前來一晤,兩人的會面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彼此之間也不再有當年的激情,然而這段會面卻了結了彼此心中的遺憾──雖然在生命的最後,陪在你身邊的不是我,但知道你過得好,那也就好了──雖是悲傷,但仍了卻多年心願,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而《桃花源》雖是從頭到尾插科打諢,但事實上主人公在意的事情從來都沒有真正放下過。主角老陶由於妻子春花與袁老闆有染,憤而出走,意外尋得桃花源,在居民的勸說之下留下居住,但最後仍然是放不下武陵的一切,決定回去一探。老陶的了無音訊讓春花以為他已不在人世,故而和袁老闆結了親,回到武陵的老陶看見此幕,仍不停的表示希望春花(甚至是袁老闆)能跟他走;但最後春花還是選擇了與現任丈夫吵吵鬧鬧、被尿布、小孩哭鬧聲包圍的平凡生活,因此老陶只能哽咽黯然離去。由喜到悲與悲中帶喜,遺憾中帶著平靜與看似放下實則執著,凡此前後,首尾互相呼應,將兩齣不相干的劇碼串接到了一起。

除了劇情的反思,本劇最讓我感到欽佩的地方還有兩點,第一是現實與戲劇的錯置,第二則是巧妙的場景、語言運用。在劇中,常常可以看見劇本與(劇中的)現實世界故事不斷交替上演,然而對觀眾來說,故事卻比(劇中的)現實世界更具吸引力。在觀看《暗戀》與《桃花源》的劇情演出時,觀眾是全神貫注、不覺得自己在看戲的,彷彿戲中所虛構的人物擁有真實的人生;然而在(劇中的)現實世界上演時,觀眾卻能很清楚的體認到「喔他們在演戲」;此種虛實交錯非常考驗演員的功力,演員必須明確的區分出自己在劇中「台上」以及「台下」的角色差異──例如《暗戀》以抗戰時期為背景,故而男女主角念台詞時必須字正腔圓,然而下戲吵架用的就是台灣國語(喂),諸如此類,都可看出演員對角色性格與切換的掌握度。此外,身為舞台劇(?),舞台上製造各種笑料,讓觀眾會心一笑是免不了的,而一個優質的舞台劇,則能將笑點圓融的加入劇中,並非硬插硬排、使觀眾出戲的刻意搞笑,這則可以看出導演與編劇的功力;台灣的經典舞台劇目諸如《三人行不行》、《人間條件》、《吻我吧娜娜所以我說那個復刻版呢》等等,都是最好的例子。在《暗戀桃花源》中,最大的笑點,同時也是整齣劇的最高潮,莫過於兩個劇場協議切割舞台,打算各自演各自的,不意卻被對方的台詞干擾所製造出來的效果,將笑料巧妙置入劇情中。這件事看似簡單實則困難,如何銜接得不著痕跡,也是導演與編劇的功力所在,《暗戀桃花源》則完美的達成了這個任務。

對於本劇,我本來是抱著好奇心前往觀賞,因為長期以來只聞其名不見其劇,而週年紀念無論是排場或演員想必都是最盛大的,因此無論如何有機會當然要搶到票進場一觀。親身看完《暗戀桃花源》之後,就能了解為何本劇歷久不衰,即使過了這麼多年依然為人所稱頌,說這是表演工作坊的代表劇我想也當之無愧夢想家什麼的就當成黑歷史吧。《暗戀桃花源》讓我看見了30年前台灣劇場的活力與創意,透過劇情,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代彷彿又向我走來;雖然今年看的兩齣舞台劇都是紀念版如果《吻我吧娜娜》有演出就有三場了說→硬要提,但經歷時光洗鍊,現在看起來仍毫不遜色,無論世代如何改變,有些回憶與情感仍然會讓我們產生共鳴,在緬懷之餘,如何帶著回憶繼續前進,相信這是《暗戀桃花源》留給觀眾思索的課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舞台劇 表演工作坊
    全站熱搜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