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59).JPG

2018第一PO,整個覺得新年充滿了新氣象與新希望(最好是)

再次參加故事舉辦的城市散步活動其實我本來有報另一場基隆但後來忘記去繳錢,這次來到的是遊客超多的淡水。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是觀光景點沒什麼好看的,但一個上午仔細聽下來,發現淡水真的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歷史,真的是不變的道理。

提到淡水,大家聯想到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它的舊地名滬尾其實我想說魚丸湯和阿給不過既然這篇文章要裝B姑且就文青一下吧。滬尾這個名詞的由來向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打漁人船隻停泊靠岸的據點,但事實上它的來源很簡單:當初住在這裡的原住民部落為滬尾社,於是漢人便把這塊地方叫做滬尾(當然是音譯,但我不知道原文英文要怎麼拼,所以就打一樣的了);此外,滬尾嚴格來說也不是淡水的舊地名,至少到日治時期兩個地名是並存的,是到了某任街長的時候,有感地名過於紊亂,向官方報請統一,於是這裡才有了一個正式地名淡水。

本次散步的第一站,來到的是明明就在捷運站旁邊,但一般人都會選擇性忽略的淡水文化園區(它真的就在遊客街旁邊而已,但我真的是第一次知道有這個地方)。這個文化園區見證了淡水繁華的過往。清領時期台灣開港通商,當時英商嘉士洋行曾在此設立據點,建立倉庫儲放茶葉,後來倉庫易主,由另外一間英商殼牌公司買下,改為儲放油品的據點;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地被日軍接管,成為錙重(主要是油品)的儲存與轉運站,也因此戰爭期間這裡是聯軍轟炸的重點目標,很多倉庫都被炸毀,現今只剩下遺址供後人憑弔。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3).JPG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6).JPG

遺跡前面的鐵軌,是台灣鐵道「亞細亞支線」的遺跡,當時這條小鐵路直通淡水火車站,將軍需物資輸送到各地去,當然現在也只剩下這一小段遺址了: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5).JPG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4).JPG

除了建築物,殼牌倉庫建築原料本身也代表著台灣的歷史,與淡水曾經經歷的光輝過往。倉庫地上可以看見上面印著「S」與「TR」字樣的兩種紅磚,這代表著在台灣曾發生過的商場風雲:清領時期,嘉士洋行有個很有錢的買辦黃東茂(應該說是嘉士關係企業三美路洋行的買辦),他在台灣經營磚廠並賣至各地供應西式建築,因為磚頭上印著「S」的字樣,所以被稱為「S磚」,馬關條約之後,台灣主權易手,這門獨家生意就有了競爭對象。當時日本政府傾國家之力,在台灣創建了另一家置磚工廠,生產上面印著「TR」字樣的紅磚(沒錯它就叫TR磚),來與三美路洋行打對台,想當然耳一個公司怎麼跟整個國家鬥,最後當然是三美路洋行虧損收場。如今事過境遷,只留下兩種文字磚為當時的明爭暗鬥作為見證。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11).JPG

特別提到這段歷史,是因為這和近代台灣的某些時事有關(淡水好忙):之前為了疏導淡水交通,政府曾計畫興建環河快速道路,然而受到當地文史團體的反對,為了抵抗政府這一政策,他們找上了殼牌倉庫的所有權人嘉士洋行請求協助──不要懷疑這家公司還在,太平洋戰爭時期殼牌倉庫被日軍強制接受,後來戰爭結束,國民政府來台,理所當然的將日軍產權變成自己的(欸),但這些倉庫的所有權仍舊屬於英商(簡單來說就是英商覺得雖然被搶走但還是我的,但政府覺得不對是我正式從人家那邊收回來的所以是我的,就是一個所有權非常混亂的狀況,目前的情形是:土地是政府的,但是地上物的所有權是殼牌的),只是時光遷移,殼牌在台灣早已沒有據點,這片土地也失去它的經濟價值,兩相權衡之下,殼牌便決定做個順水人情,將地上物的所有權捐贈給文史團體,最後就在這裡成立了淡水文化園區。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2).JPG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7).JPG

DSC_0510.JPG

離開淡水文化園區,接著來到的是不管哪場城市散步都不會被遺忘的存在──廟宇。身為前北台灣重大吞吐港,淡水一定要拜的神明,媽祖絕對當之無愧,因此淡水第一座宮廟福佑宮就是必參訪的對象。

之前來淡水的時候,還想說為什麼廟上面要掛一個這麼醜的看板,今天才知道原來是屋頂在整修: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12).JPG

說到台灣的廟宇,對於老廟,以前我的判斷標準就是看看它的柱子是不是盤龍柱,因為這種石雕技術現在已經失傳了,所以只要有盤龍柱的廟原則上都有一定歷史。然而事實上這並不是正統宮廟的蓋法,而是後來比較誇飾的變形,傳統宮廟的蓋法應該是:兩側的護院柱子為四方形,中間為八角形,進入主殿則使用圓柱,由方到圓依序漸進,來表達宮殿位置的重要性,而福佑宮則保留了這種古樸的傳統。

此外,許多古老的重要建築都會有建築碑,淡水也不例外。福佑宮中保存了一座「望高樓碑誌」,這並非福佑宮的建築碑,而是現在已經消失的望高樓建築碑。望高樓是當時淡水的一座燈塔,從碑文裡面可以看出,這是許多討海人集資落成的建築,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被拆掉,最後只留下這一石碑訴說著當時的歷史: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14).JPG

和大稻埕一樣,淡水也有許多原鄉信仰的宮廟,不過在一開始大家一起蓋的就是福佑宮,只是到後來派系鬥爭人口繁雜,才開始慢慢有人脫離出去,另外建設龍山寺、清水巖、鄞山寺等原鄉信仰神祉,造就了另一項民俗文化。

福佑宮上的千里眼(還是順風耳?)像,好似仍舊守望著海洋: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15).JPG

有原鄉信仰,當然也不能忘記外來宗教。提到淡水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當然就是傳教士馬偕,馬偕對台灣的貢獻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而他在淡水也留下了很多足跡,除了醫院、教堂,當然還有最著名的、由他的兒子所創立的淡江中學,以及後來的真理大學。

提到淡江中學,大家都會想起傑出校友周杰倫,不過很可惜今天我們沒有要提他(那幹嘛寫= =),而是要提到淡江中學與真理大學的幾座著名建築。眾所周知,淡江中學的教室群有非常濃厚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這與馬偕所屬的教派長老教會有關,因為長老教會非常注重融入當地,因此牧師們都要學習當地語言,連帶的也影響了建築風格。為了融入當地,無論是淡江中學還是馬偕醫院(這裡說的是當初馬偕行醫的地方)故址,許多相關建築都可以看見中式與西式互相交融的痕跡: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22).JPG

有八角屋頂的教堂: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34).JPG

高塔的前面是小橋流水人家= =: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36).JPG

還有遊客必拍的這棟,也是中西合璧的最佳典範: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37).JPG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38).JPG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39).JPG

還有這棟傳統建築也在淡江中學裡面,處處都可以見到當時東西交流的痕跡: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44).JPG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偕叡廉(馬偕的兒子、淡江中學創辦者)雖然提倡新式女子教育,但由於漢人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來就學的漢族女子其實不多,反而是當地平埔族女子,由於沒有這種文化包袱,成為當時女子教育的主力,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後來淡江中學在校內蓋了一座石板屋以茲紀念,至於為什麼是南臺灣排灣族的石板屋,就不要深究了: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46).JPG

馬偕過世之後葬在台灣,當時在台灣不幸過世的外國人都葬在外僑公墓,但是馬偕不希望葬在外僑公墓,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為了完成他這個願望,因此特別在他的墓地與外僑公墓之間蓋了一道矮牆與之區隔: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45).JPG

馬偕故居: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47).JPG

寫了這麼久,終於來到真理大學,先來一張非常漂亮的校門照: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48).JPG

接著是淡江中學與真理大學的起始點牛津學堂。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和英國那個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馬偕回到自己的故鄉加拿大牛津鎮時,為了要在台灣蓋書院而在當地募款,當地的鄉親父老也覺得要支持馬偕,便響應募捐,讓馬偕得以在淡水興建書院,為了紀念這件事,這裡才叫做牛津學堂。本著融入當地的原則,這座建築的外觀也是中西合璧: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51).JPG

真理大學內部教堂一隅,據說以前這裡直通紅毛城: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53).JPG

總而言之,淡水真的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見北台灣曾經經歷過的韶華極盛,以及各種文化交融的痕跡;身為海島國家傳人的我們,或許應該要重新找回這種開放與包容。最後補上幾個因為行文順序而暫時先跳過的地點,作為本篇文章的結尾。

淡水重建街,雖不復當年景象,但這裡仍是淡水第一老街: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19).JPG

見證淡水米市的福德正神廟: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17).JPG

日治時期淡水街長的家,保存得相當完整的日式建築: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27).JPG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28).JPG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29).JPG

《瞰海旅行》──走讀淡水 (30).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淡水
    全站熱搜

    朱痕染跡璧有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